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用户ID:  879686
用户名:  磁之场
昵称: 

日历

2024 - 9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 2024 - 9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23-07-17 16:47

实验归因不当——《长河浪花》代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磁场2016
链接:
https://www_mala_cn/thread-16522456-1-1.html
来源:麻辣社区  - 四川网络社区

说明
    我出书《长河浪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指瑕网文选(再版)》(非正式出版)了,这是指瑕一事的回顾,总结,它可算是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史的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现拟上传其中若干篇,本文是上传的第二篇——本书的代序①(序文二)。

实验归因不当——《长河浪花》代序
    我建议有兴趣的老师看看这篇文章②。很有趣。您当然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恐怕您得承认,这种思考有意义。

    愚以为这个实验,就结果来说,是成功的。归因这件事,作者没有直接点明,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要推崇的品质——先人后己,相互合作,作者确实忽视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领导和指挥。也就是说,出现混乱未必全是当事者觉悟低这一个原因,这甚至未必是主要原因。最明显的是/踩/踏/事/件/。按照本文的逻辑,如果大家合作,如果当事人每个人都先人后己,/踩/踏/事/件/是不会发生的,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当事情措手不及时,当混乱出现时,很可能指挥是最要紧的。

    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弘扬/道/德/的癖好,我们喜欢把什么事都归因于/道/德/问题,我们戴上了“/道/德/眼镜”,结果可能除了/道/德/之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我怀疑这篇课文的作者和课文编辑者的视角就受到这种“/道/德/主义”的局限了。不过我这么一说,肯定有人会责备我“忽视/德/育/”,说不定还会有人说我“/提/倡/不/道/德/”,我如果一害怕,下次就不敢说这种话了。这种帽子扣多了,大家的视野就慢慢凝固在“/道/德/”这唯一伟大的事情上了,“智慧”就靠边站了。我们周围的情形,往往如此。/道/德/视角有屏蔽作用,孔子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是鲁迅先生批判“道学先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奔腾五③老师是个挑错专家。他坚持不懈地在很多人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激活了我们的思想。我想,教育史会证明,我们需要像奔腾五这样的老师。我们已经相当僵化了,需要有人提供点血管软化剂。 

                  王晓春
                          2011年1月15日

注:
    ①本序文原是王晓春老师对笔者一篇网文的跟帖。王晓春老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至2013年已出版教育专著约20部。
    ②“这篇文章”,见附文。
    ③“奔腾五”是笔者在“K12语文教学论坛”的前期笔名。

附文
实验归因不当——三上《一次成功的实验》
逻辑性等(1-2)
    人教版2003—2010学年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全文,120页起:

    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做个游戏。
    这位教育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他对这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说完,他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学生齐声回答:“记住了。”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教育家问这个女孩:“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
    女孩如实地告诉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又问。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浅析
    实验成功的归因似是不当。

    课文中的教育家把实验成功归因为“先人后己”(女孩所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相对应的是,之前失败归因为“争先恐后”(教育家所说,“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这归因并没抓住问题的要害。人人“争先恐后”,固然“铅锤都堵在瓶口”;而个个“先人后己”,你我谦让无一动身,则会使逃脱的机会稍纵即逝,铅锤全都留在瓶底:两者只是失败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决定了只能鱼贯而上,不能齐头并进,这就有个谁先谁后的问题,随即就有谁来为这个行动顺序提出建议的问题,再接着就有该提议能否获大家认可并执行的问题。
    我认为,所归之因其主次之序如下:
    1.有人指挥。
    这是张目之举纲。“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迅速且有序,拒绝率性而为。之前所有的实验,动作不可谓不快,但都没人指挥致一拥而上,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可作反证。
    2.指挥得当。
    “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有速度,有秩序。不强调速度,就会超时;没秩序,就像之前那样堵在瓶口。
    3.先人后己。
    女孩的“我最后”,使她决策不受私利左右而最优化,无私的决策易获得同伴信赖从而提高执行力度。先人后己只是成功原因之一,且并非决定性因素。
    4.听从指挥。
    不折腾,不犹豫,有令则行。相反,就会空耗时间而失败。
    教师教学用书(教参)归因之一说是“与人合作”——“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这说法有悖实情。从课文可以读出,是女孩主动,他人被动,是女孩发令,同伴听令。即明显的听从指挥而非简单地与人合作——合作是无分主动被动的。
    归因,是课文的重头戏;归因有误,课文就塌了主心骨。
    归因抓不住牛鼻子,可见教育家(作者)的浅薄。

    笔者于2007学年起连续四年提出上述质疑。


    2010学年后继续质疑。于是,从2007学年到2017学年,连续十一年提出上述质疑。


类别: 三年级上册 |  评论(0) |  浏览(10564) |  收藏 |   本文固定链接 | 推荐
发表评论
已有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