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用户ID:  23604
用户名:  CUANGWUREN
昵称:  月色微明

日志分类

日历

2024 - 7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 2024 - 7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21-10-17 10:11

桂林的缘分



              桂林的缘分

                  覃炜明

                 

女儿要到桂林工作了。为了安排她的生活,我专门跑了一趟桂林。几天下来,桂林的山山水水,又一次走进我的视线。原本以为已经慢慢远去的城市,一下子又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兜兜转转,有些记忆居然也慢慢涌现出来……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牵挂。今年初,知道女儿已经拿到博士毕业证书的时候,我特别跑了一趟长三角地区。说是旅游,但是每到一个城市,都特别留意这个城市的环境。我原以为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生活的女儿,一定会选择在这些发达地区找工作,所以我几乎是一路走一路猜女儿的心思。

后来知道女儿心不在这边,我又自作聪明帮她操弄起留在珠三角城市的事情。我觉得珠三角地区属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我自己也在这里生活,如果能够一家人留在这里,可能就是我最理想的晚年生活了。在如何选择工作的问题上,我曾经给女儿做出的选择三条建议:第一看平台,平台是决定一个人职业视野和高度的第一要素,就女儿的职业而言,这个无疑属于她的首要选择;第二看城市,城市环境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依托,特别对已经退休的我们夫妇来说,找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养老,已经属于此生活着的最高要求;第三才是看薪酬,我觉得薪酬固然很重要,但是与第一第二点比较,我还是把这个元素排在第三位。

可能是受了我的建议的影响,七月间,女儿告诉我:她选择广西,选择桂林,这里聚集有多家广西著名的高校。

         

桂林是广西的第三大城市,曾经是广西的省会城市,更是全国有名的旅游城市。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可以看做是桂林脍炙人口的广告词。

不过,我最早和桂林发生联系,不是因为去桂林旅游,也不是因为桂林有什么亲人。我和桂林发生联系,是因为当年写有一些小文字,需要向《桂林日报》和《漓江日报》(桂林地区机关报)副刊投稿。 

大约是在梧州教育学院读书的日子,我在向《梧州日报》副刊投稿的时候,无意中知道《桂林日报》副刊有一位编辑,叫全政红,是《梧州日报》副刊编辑曾强的大学同学。当年我就假认识曾强之名,把稿件(记不清是什么稿件了)连同一页简单的信函寄给了素不相识的全政红。不知道是稿件写得可以,还是曾强的面子起了作用,想不到全编辑居然刊发了我的第一篇稿件《贺家沟的表伯公》!之后陆陆续续寄去一些稿件,全编辑都先后刊发。现在记得发表的小小说有《来客》、《关于“对号入座”问题》和散文《水碓曲》、《春的消息》等几篇。其中《春的消息》是专门为桂林一位朋友来信而写的回信。这位朋友看到《桂林日报》刊出我作为公开回信的文字,激动得马上给我打来长话,表达她的兴奋和感谢!又因为《桂林日报》的《花桥》副刊的版面安排很美,我甚至记住了为我的小说散文插图作者的名字——王介明、邓金龙、炎心……而正是《桂林日报》刊发过我几篇稿件,给了我勇气,后来我先后向《漓江日报》、《柳州日报》投稿,居然和多家报社的编辑有了书信来往,我早年的散文集的很多文字,除了发《梧州日报》,都先后发表在《桂林日报》、《漓江日报》和《柳州日报》上。记得全政红升职《桂林日报》副总编以后,曾经专门写信告诉我:她今后不会再直接编辑的我稿件了,但是稿件依然可以寄给她,她会转有关编辑处理(记得小说《她》由毛荣生编)。可惜,因为我后来的搞了电视,已经不给报纸写稿了。而这样一位对我关心有加的编辑,我却一直没有谋面。据说全政红后来担任了桂林日报社的主要领导,估计现在也已经退休了吧?三十几年已经过去,我现在看到《桂林日报》几个熟悉的报头大字,总是首先想起全政红这个热心的桂林报人。

大约是一九九一年,我在苍梧县委宣传部工作,曾经和苍梧县各乡镇管宣传的副书记和宣传委员游桂林。因为来去匆匆,也因为我当时是带队人之一,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拜访一下全编辑。不过通过那时的投稿,我实实在在感觉到了桂林人的真诚和热情。

我真正接触桂林人,则是我在梧州市委宣传部工作的时候。大约是一九九三年,广西区委宣传部党员教育处处长覃尚文到各地检查基层党校,检查到梧州的时候,他把我也拉进了检查组,继续一路检查梧州地区、桂林地区和桂林市的基层党校。这一次检查,我认识了桂林地委直属机关委员会的黄万群科长、桂林地委宣传部党员教育科的刘凤珍副科长和桂林市委宣传部党员教育科的彭承红副科长。

认识黄万群是在平乐县。我们检查来到平乐县的时候,她专门从桂林市到平乐县接待我们一行。她把县委书记阳国亮也拉出来和我们一起吃饭。黄万群给我第一印象是热情似火。她当时穿着紫色的皮毛大衣,吃饭的时候,她把大衣脱下来,露出鲜红的毛衣,衣服和满脸的红晕映衬,让人感到特别热情,特别具有亲和力。她和我们喝酒,教我们跳舞。可惜我对跳舞完全没有感觉。我们先后一起参加过广西区宣传部组织的几次会议,熟悉以后,她曾经向我提出建议:想办法调到桂林工作。她的理由是,桂林的文化教育环境比梧州好,对我的女儿成长有利。她还说,如果我愿意调桂林,她愿意帮忙牵线……可惜不久我已经调到梧州电视台,新岗位做得得心应手,而她说的能够帮忙的“关键人”也离开了桂林,我调桂林事也就不了了之。黄后来到了广西区纪委。我到广东以后,曾经接到她寄来的她自己写的小说,因为我不编副刊,也就没有途径发表。之后我们就没有什么联系了。现在想来,当年老朋友希望我为了孩子调到桂林,而现在我的孩子一不小心就选择了桂林,冥冥之中,与桂林的缘分就这样在继续。

彭承红和刘凤珍,一个给我的印象非常沉稳,一个是非常爱笑。她们两位,带我们一行人去游灵渠,去灵川一个工厂检查企业党校,吃灵川狗肉。那一餐狗肉,就围在车间的地上吃:支一口大锅,狗肉的香味和辣椒味,随着腾腾热气弥漫在车间——那是我吃过的最难忘的一餐狗肉。彭承红沉稳,小心谨慎。她曾经和我去黑河参加中宣部的联络员会议,回来的时候,我们到哈尔滨、大连、烟台、威海、青岛、武汉……到沿途城市的宣传部拜访,人家听说是桂林市委和北海市委(还有一个北海市委宣传部的科长)宣传部的,都非常热心接待。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一个城市的美誉度,就是城市的名片。我估计如果我和人家说是来自梧州市,不会得到这么多热情的接待。彭承红后来听说做了秀峰区的宣传部长,但是一直没有见过面。

刘凤珍说话似抛珠子。我有一次到桂林,住在榕湖饭店,她和她先生一起来看我。交流之间,发现其先生居然就是我早已经有了文字来往的《漓江日报》的编辑吕金华先生(吕后来好像也担任了《桂林日报》副总编)。天地之小,缘分之大,很多遇见都有些不可思议啊。记得刘凤珍当时曾经穿一条深绿色的长裙,和她的身材、性格非常协调。我说我也想为夫人也做一条这样的裙子,她就带着我去布匹店,让我剪了几尺同样的布料。可惜布料带回来,夫人并不喜欢做裙子,后来大概做了一套衣服。刘凤珍后来情况怎么样?我一直没有消息。

         

事实上,自从一九九九年底离开梧州,到广东谋生以后,我和桂林这个城市一直没有什么接触了。当然首先是因为自己早已经不在宣传系统,和原来的广西各地市宣传线上的熟人自然没有什么联系了;同时,也因为,从地理位置来说,桂林居广西之北,我所在的顺德居广西之东,两地距离差不多等于两个省,远了!而且,我来了顺德发现,这个城市很物质,人人好像都在捕捉商机,赚钱成为最时髦的追求。我来到这样的地方,自然也想赚一点钱,活出一个人模狗样。自然而然,桂林成为我记忆中慢慢有点遥远的城市。

及至二零一六年,我写了一些鸡零狗碎的文字,想找出版社结集出版,作为退休时候的一次完整回眸。有广州出版界的朋友向我推荐了广西师大出版社。部分文稿经这位朋友推荐,送到了广西师大出版社一位副总编的手上。大约不到一个月,我在预留的QQ邮箱里,收到了一份邮件。邮件正是师大出版社一位叫伍丽芸的编辑发给我的。意思是我送去的样稿,经领导委托她审读,觉得可以出版。伍编辑叫我抓紧将全部文稿一起发过去,方便敲定出版的细节。伍编辑的邮件给我的印象是,文字不多,但是表达逻辑严谨,语言客气。正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份邮件,让我对广西师大出版社编辑的眼界和文字编辑的实力充满了信心。之后我的书稿定名为《活在吾乡》,经出版社选定题材,由一位叫金晓燕的编辑负责修改。开始时候,我发现金编辑居然是一位才出校园不久的年轻姑娘,对她能不能把握我这些有些沉重的文字还是有担心,但是几番邮件甚至电话的来往,反反复复的修改,我发现了这位小(我是指年纪小)编辑,实际上足可以做我的专业的老师。她对文字、对句子、对内容的审读的一丝不苟,好几次让我这个习惯做快餐文字的老编辑感到十分汗颜。因为我的书稿是早年间随便记录的日记,写的时候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推敲,句子中出现不少杂糅,很多长句子写着写着连自己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了。其中更大量使用的南方农村乡间的俗语、俚语,经常让这位来自北方(金好像来自吉林延边)的编辑摸不着头脑。按普通话标准改吗?会失去了语言的特色。原汁原味吗?估计大多数北方人根本不知道意思是什么。还有敏感内容的删减,有时候是金编辑删了,我一再坚持不能够删,于是有些所谓“敏感”的文字就保留了下来。而有些内容我当然只能忍痛删了,因为我不能够因为自己一本书,置责任编辑的前程和出版社的命运于不顾。期间和金编辑互动的过程,我也知道一些出版人因为出了所谓的“问题书籍”,受到处理甚至受到刑罚。经过大半年的修改,几易其稿。当书稿最终敲定的时候,我专门抽时间,到桂林去,面见伍丽芸和金晓燕两位编辑,一个意思是对两位编辑近一年的辛苦当面表达感谢,另一个意思也想见一见两位在年龄上完全可以作为的我女儿,但是在专业上却堪称我的老师的实力派编辑。

二零一六年冬天,我再次来到了桂林,这个我已经久违了的城市。我在中山路、解放路上驱车,在漓江边漫步,钻进芦笛岩怀旧,到桃花江边撒野,最后进入了广西师大王城校区(出版社就在王城校区)……我发现,十几年过去,其实桂林这个城市变化并不大,不少让我很熟悉城市记忆(桥梁、楼房乃至一些窗口)还在。看街上《桂林日报》的版面,更是几十年一个不变的面孔……经过十几年广东的闯荡,看见过太多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我当时实实在在觉得桂林这个城市是有些保守?甚至保守得有点没有出息了!而当我进入桃花江边一个别墅楼盘(好像叫江岸美庐)询问楼价的时候,我发现这里的别墅掩映在高大的古树之间,古朴和现代,自然和人造,浑然天成。问了楼盘的价格,我突然喜欢有些保守的桂林。曾经私下想:要不要找几个朋友,合伙在这里买一幢别墅,老了的时候,轮流到这个休息养老?

当然,我更喜欢的还是桂林的人。记得我当时曾经明确告诉售楼小姐:我虽然来自广东,但是并没有买楼的实力,只不过是顺便看看,感受一下桂林别墅的建筑味道。漂亮的售楼小姐并没有拒绝我的游手好闲,她依然对我毕恭毕敬,彬彬有礼的开着电瓶车,把我接进了别墅区,非常认真的向我介绍别墅的结构。离开的时候,她依然开着电瓶车,笑容满面地一直把我送到了小区的门口。售楼小姐不强卖、不厌其烦的笑容,让我一下子感觉到桂林这个城市,柔软、细腻的另一面。说实际,在广东,在其他地区,我很少看到对待看热闹的客人有这样的柔软和细腻。

后来我回到顺德,突然发现:在广东、特别是我工作的顺德,遇到不少天南地北的人,唯独很少碰到来自桂林的人!一直听说桂林这个城市居民收入并不高,奇怪的是,个人感觉这个城市却没有多少市民愿意离开!我外母有一个亲戚,据说曾经做过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的一等秘书,回国后被安排到南宁市做副市长,但是他的家人死活不肯离开桂林,这位亲戚只好放弃做副市长的机会;后来在桂林一家广西区属的企业担任领导,一家人现在在桂林过着极其普通的退休生活……想到这位亲戚的故事,我一直想,这是需要多么深厚的乡土认同,才能够做到这样,对自己的城市始终不离、不弃啊!

这一次桂林行,如约拜访了两位编辑,发现他们虽然不是生土长的桂林人,但是她们的礼貌、她们的谦恭,一如桂林的其他市民,她们以群体形象融入桂林这一片特别秀美、特别清丽的山水,城市的美好就生动活泼的展示在人们的眼前了。

《活在吾乡》出版以后,金晓燕编辑曾经先后在梧州、在顺德出席我的新书发行会。她不止一次对我说:我们的书,不一定要看发行量,不一定看热度,要看它的价值,她说她对《活在吾乡》的价值有信心。所以她坚持对作品的宣传,要恰如其分,要抵得住寂寞。她的淡定、她的内敛,总让我想起桂林这样一座城市的若干的秉性。

                         

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二日·顺德第一稿

二零二一年十月十六日·梧州第二稿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1) |  浏览(20804) |  收藏 |   本文固定链接 | 推荐
一共有 1 条评论
wei符号 2021-10-18 14:52 Says:
【评论未审核】
CUANGWUREN 于 2021-10-19 15:25 回复:
感谢,希望遇上更多好人!
发表评论
已有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