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用户ID:  94800
用户名:  A18819B
昵称:  凡夫吉子

日志分类

日历

2024 - 9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 2024 - 9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22-03-17 15:41

知足者常乐

                              知足常乐

                          文/潘敏周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名利、地位《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祸害是不知足,最大过失是贪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中国经济学家胡寄窗先生说:寡欲的具体表现是知足

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祸福。……

  知足还可以从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如虽客观财富不多而主观上自认为富有,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反之,客观财富虽多,主观贪得无厌不知足,能酿成极大的祸害。

  明朝江西金溪胡九韶,家境十分贫苦,一边教儿子读书一边耕种,勉强维持温饱。他每天下午,还焚香感谢上天又给他享受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他说:“一日三餐全是菜粥,何谓清福呀?”胡九韶回答说:“我们全家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战乱痛、无牢狱、有温饱;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人们总是苦于不知足,得到了陇地,又想去收复蜀地。这句话是说明人们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增广贤文》:“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的人就常能感到满足,不会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没自己;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节制,不会因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而蒙受羞耻。

  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

  《红楼梦》中“智通寺”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可谓震慑人心:“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明明已经拥有很多了,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为贪念所控制,一错再错,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经无路可走,想回头但为时已晚。

  清代的贪官和珅19岁从政参政30年曾任46个官职累官至一等忠襄公和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其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但和坤最大的靠山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和珅49岁时,嘉庆帝“二十大罪”赐和珅自尽。

  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何谓知止?《大学》:“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即应当为其所应为,不为其所不应为。《周易》中有“艮”卦,讲的就是“止”的智慧。艮为山,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生,止于极而不进。这就意味着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顺理合义;万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学》一书响绝天下,“止”是中国古人独特的智慧。知止的智慧,说的是要知道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应为的事,并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懂得知足、知止,才是立身长久不败之道。

  《庄子·让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意思是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说过:“甘于守贫,是一个人的巨大财富。”人们只有认识到知足和限制对人生的意义,才可以获得宁静的生活。

    知足是对个人物质利益而言,并不是说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可以知足,面对利益而有所限制,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吴从先《小窗自纪》。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人世间的事情都能够满足,只有读书这件事情,一辈子都没有穷尽。

  《大集经·卷二七》。不以邪业而求利益,其心少欲常知足故。

不为了追求利益而一些邪恶的事情,这是源于内心有少的欲望,懂得知足的缘故。

  《范雎蔡泽列传》。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拥有欲望,而不懂得满足,这样便会失去想要得到的。拥有而不懂得节制,这样便会失去现有的。

  《淮南子・道应训》公仪休担任鲁相,特别喜欢吃鱼。鲁国人都争着把鲜鱼献给他,公仪休却拒绝接受。其弟子劝谏说:“先生特别爱吃鱼,但是你却不接受送鱼,这是为什么?”公仪休回答:“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才不能够接受。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而被免去相位,则今后即使再喜欢吃鱼,也不能够享用凭自己能力所供给的鱼了。因此,我不接受别人的鱼就不会免相,那么就能够保障长期靠俸禄买到鱼吃。”

    人生幸福在于内心的安静自守,摆脱物欲的束缚而恬淡自安,怡然自得。然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通之货,令人行妨。可见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声色之娱,而在于知足知止,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的生活。从变化、超越的观点看问题,人生的祸福、得失等等,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永不知足地去追求这种变化无常的东西,最终是争而不得,反受其祸了。

  世间万物能知足就会享受于安乐,贪婪必然会招来祸害。《红楼梦》中第一回因嫌纱帽小,致使销枷杠,就奉劝人们不要因嫌官职小而钻营上爬,结果落得触犯国法,锒铛入狱。

  从前有一个穷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就让这个人提要求并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求简单的衣食,后要求做官、直到做宰相,还不满足。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传说。后来,又逐步演变成“贪心不足蛇吞象”的说法。

  要真正做到知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心理平衡,不要盲目攀比。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己有工作、有房子,妻儿安康,这才是最重要的无谓的攀比,只会增加不必要的烦恼,从而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因此惹祸。

  知足者常乐,知足常足,心安常安。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大世界上,如同沧海一粟。天下之大,时间之长,事物之广,货利之多,如果不能知足知止,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知道了止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只获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和享受,从不向社会提出额外的、过分的要求。通过诚实劳动取得利益和享受,不以非法手段谋取利益和享受。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享受的时候,同时尊重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这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我们经常说,知足者常乐。是说知足的人因心无羁绊,经常有欢乐。殊不知,只有知足而止,知其所止,你才不会自寻烦恼,才不会自取其辱,才会有快乐。

    不知足而耻辱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在商场的,为了赚取超额的利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劣充优,巧取豪夺,欺行霸市,直至谋财害命。在官场的,总不知官至何级乃止,不潜心为民谋福,而一心为己钻营,不是脚踏实地干事,而是急于求成加爵。他们或弄权术,或钻门路,或投靠山,或拉团伙,或造假政绩、或骗荣誉、或装门面;更有用钱买,用色套,用势压,用凶逼诸如此类,弄出些官场龌龊难脱法网,受人们耻笑

  在情场,不守本分,经不住诱惑,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上演一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荒诞剧,让人不齿徒生笑柄

人的欲望本可无限膨胀,但因为个人的能力有限,因此欲望也应该是有限的。一个人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有限,放纵欲望而行之,其结果必定是与欲望相悖的,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要知足,并不是意味着让人丢掉理想,泯灭大志,甘守落后,不去创新不思进取。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既是个人,也是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是不挨打、不受辱的根本所在。

    老子认为,人生是与忧患和劳苦相伴的,因为人活着就要去奋斗,在奋斗的过程当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实今天的那些有知识,甚至那些知识渊博的人,他们接受的教育越多,心态有时变得越复杂,自我期待、亲人期待、社会期待也就更高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果不积极地调整心态,怎么会不出问题呢?

  在心理的平衡、人格的锻炼方面,老子教导人们的不只是那些只知功利、只知不断进取而是教人们要淡泊,要退守,要洒脱。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这不失为现代人生存智慧库中可以永远研究阅读的经典之言,对现代人保持心理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致虚极是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控制、调适、消解、澄清,因为这些东西往往会使你原来清净纯洁的人心骚乱起来、浑浊起来、邪恶起来。老子强调的不是虚一点,虚一时,而是要长期锻炼、修养,从而达到极,就是要达到最高层次。守静笃,就是面对一切的诱惑,要坚守住静,要笃守!笃就是老老实实。就是说,人要老老实实地坚守住这个字——静。

    在清代汇编的《悦心集》: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范蠡、文种”同为越王勾践灭吴之功臣,范蠡知足、知止,功成身退,协“西施泛舟五湖”,“三散家财”,成就一代财神美名;而文种则功成居之,落了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同为智者,一正一反,遭遇令人唏嘘。

    对名利的知足知止是成功之后的一种选择,并不是一开始就知足、知止,那样的话还有谁知道“范蠡、文种”;名利,是立志,是责任,但终归只是名利。名利,要为我所用,而不被其所系。范蠡去身、弃名,而身存名留;文种留身、惜名,而身亡名毁。

  《道德经:  名望和生命谁更值得亲近呢?生命与财货谁更值得赞美呢?得到与失去谁更值得担忧呢?过分爱惜名声就要付出很大耗费,过多贮藏财物一旦损失也必然巨大。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不要过分追逐名利,名,正名即可;利,够用就行;用自己知足知止之心,驾驭永无止境的名利,做到为我所用,而不被其所系。

    所谓知足,始终保持着善意的心态,对于自己所在的环境感到满足和感恩,因为对于生活的要求较为简单,也就总是能够得到满足的感受。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和觉悟,那么即便并不拥有极高的权利和地位,或者无法计算的金钱和利益。这样的人生也是没有遗憾的。

    知足,说的是要有容易满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贪得无厌。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做人最重要的是,精简生命的需求,不沉溺于各种欲望而不能自拔,才能获取人生真正的幸福。所以说,应懂得知足的道理,这样就可避免遭受屈辱,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就会免遭危险,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人不可凡事求全,而应该知足,谁若在内心里真正的知足常乐,他就会获得真正的幸福。若要知足,必须战胜轻浮和虚荣,因为轻浮和虚荣是一个不知足的贪食者,它在吞噬一切之后,结果必然牺牲在自己的贪欲之下。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7829) |  收藏
发表评论
用户名:已有帐号?登录
表情 [更多]
看不清楚,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