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用户ID:  64242
用户名:  Q太阳之子
昵称:  太阳之子

日志分类

日历

2024 - 9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 2024 - 9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24-08-16 15:31

【考据】 那劳岑氏溯源及那劳“土司府”考

【考据】 那劳岑氏溯源及那劳“土司府”考

一、概说

    西林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岑氏历史。汉以前,除了文物,西林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从汉以后至唐宋,关于西林的记载也寥寥无几,自元泰定二年(1325年)至清康熙五年(1666年),西林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岑氏管治的,历时三百多年,因此,要了解西林历史,必须了解岑氏历史,而桂西岑氏的历史也是广西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不了解桂  西岑氏的历史,也就不了解广西的历史。

    岑氏是广西一个大姓,一个显赫的家族,元朝时期就流行这样的谚语:“播州田杨,广西岑黄”,可以想见岑氏在当时的 显赫程度。元朝以后,岑氏势力迅速扩张,从思恩州(今平果县)、镇安州(今那坡县)一路扩展到泗城州(今凌云县)、安隆(今隆林县)、上林长官司(今田林、西林县)一带,覆盖整个桂西,直到清康熙施行改土归流后才逐渐沉寂。

    两百年后,十九世纪中叶,岑毓英强势崛起,成为大清王朝重臣,重振雄威,权倾西南,雄霸一方,岑氏再度辉煌数十年。

二、疑问

    西林县那劳村岑毓英的府第——宫保府建筑群上方,至今仍存有建于明朝时期的几间古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依然伫立在后龙山脚,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该建筑已被列为保护文物。

        2005年版《西林县志》在介绍上林长官司时说:“明弘治三年(1490年),泗城知州土官岑应又兴兵占据上林长官司属地,上林长官土司岑密为了远离泗城州,接近广南府,便将土司府西迁至那劳寨,举行登基典礼,并兴建新土司府。”

    如今,一讲到西林县岑氏宫保府建筑群,总离不开“那劳岑氏土司府”一说,总把“岑氏土司府”与岑氏宫保府建筑群连在一起。

    但是,有个问题一直困扰了笔者好多年,倘那劳曾是土司府治地,那么是哪一年从上林迁到那劳来的呢?

    要探讨西林岑氏“土司”的缘起,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土司制度,再梳理上林长官司岑氏土司的脉胳。

三、关于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羁縻制度。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了强大的秦朝帝国。为了维护内部稳定,防止外部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内地的入侵和袭扰,秦王朝实行一种特殊的政策,这就是羁縻制度。“羁”为马笼头,“縻”即拴牛的缰绳, 《三家注史记》上说:“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勿绝而已”。简言之,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就象拴住牛马一样,给你一定的自由空间,但你的行为必须始终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得入侵、袭扰内地,不能出现大的动乱。你得象藩篱一样,抵挡外来入侵,维护内地安全,当然,你也不能分裂出去。羁縻地区的首领只要承认朝廷的权威性,承认其宗主地位,按时朝贡,就可以进行高度自治,朝廷一般不插手其内政,其对属民的生杀予夺,朝廷概不干预,遇到外敌入侵则由朝廷出手保护。 汉朝基本上沿袭秦朝对边区少数民族的管控方式,一直到唐、宋,这种羁縻制度并没有太大改变。

    到了元、明、清阶段,以土司制度取代了羁縻制度,这两种制度在本质上差别不很大,都是封建朝廷“以夷制夷”的工具,但还是有一些不同,羁縻制度是间接管理,朝廷一般不在羁縻区另设正式的行政机构,完全由当地首领自行治理,土司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管辖,不过,和郡县制相比仍有很大区别,在理论上,郡县制长官在治理过程中是受到严格约束的,而土司对属民的管理则有着很大空间。

四、关于岑仲淑

    岑氏族谱载,广西的所有岑氏的祖宗是一个来自浙江余姚叫岑仲淑的人,皇佑年间随狄青南下征讨侬智高,立下战功,后被留下驻镇邕州(南宁),统领整个广西。其主要依据是明代集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王守仁(字阳明)所著《泗城土府世系考》,“考”云:“宋皇佑间,侬智高寇扰粤西,杨畋等征讨久无功。四年九月,上命枢密襄公狄青为荆湖宣抚使,督诸军讨智高,以麒麟武卫怀远大将军岑仲淑从,大破智高于邕州,智高窜奔广南。襄公还朝,淑公善后,.....建元帅府,都督桂林、象郡三江诸州兵马,封粤国公......”。

    按常理,岑仲淑建如此之巨功,地位如此之高,在史书上理应浓墨重彩,记载甚丰,但是,宋、元所有史籍都没有有关“岑仲淑”的记载,连“岑仲淑”这个人名都没有。这个“考”漏洞也实在太多,甚至连题目都有问题,王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嘉靖七年(1528年),在他生活的时代,泗城一直为州,死后一百三十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才由州改为府,俗称“泗城土府”,生活在一百三十多年前的他不可能超越时空,写为“泗城土府”;翻开《王阳明全集》,并没有这个“考”;“麒麟武卫怀远大将军”这头衔也是历史上从不存在的。田阳籍学者黄明标先生亲自到浙江余姚查阅史料,也没有“岑仲淑”的踪迹,康熙年间编修的《粤西文载 》在“右江土司志 ”条中说“田州土官岑氏自以为汉武阴侯岑彭后,不知所考”,显然并不认同“岑彭后”说,著名的浙江绍兴籍历史学家蔡东藩先生也认为“汉岑彭后”之说是桂西岑氏“自称”的,他说:“田州为广西土司,诸族聚处,岑氏最大,自称为汉岑彭后裔”(《蔡东藩.明史演义》)。宋皇祐五年(1053),狄青平定侬智高后,由副将余靖撰写并刻成《大宋平蛮碑》、《平蛮三将》等碑,现仍存留于桂林铁封山镇南峰西面半山崖壁上,碑中刻进狄青、孙沔、余靖等及其从行将佐文武官员三十多人的名字,里面并没有“岑仲淑”。

    此外还有其它很多问题,例如,“考”中所云“......都督桂林、象郡三江诸州兵马....”象郡是秦始皇占领岭南后设置的三郡之一,即象郡、桂林郡和南海郡。在宋朝,广西和广东分别是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象郡早就不存在。

    这个《泗城土府世系考》并非出自王阳明之手,而是假托之作,而且写手于历史几乎是一窍不通。王阳明既是学识渊博、著述严谨的大学者,又是浙江余姚人,还是总督两广军务、平定桂西土司“思田之乱”的兵部尚书,出自王阳明之手,似乎更具说服力,于是岑氏后人便假托此公,凭空造出了一个“岑仲淑”。

    目前,所谓“岑仲淑”者除桂西部分岑氏后人仍在坚持外,已为史学界绝大多数学者所否定,认定是虚构人物,笔者对其“人”也进行了多方考究,结论与史学界绝大多数学者一致。

五、史书记载的早期广西岑氏人物

    散见于古籍的宋末出现在广西境内的岑氏人物有岑宗闵、岑庆宾、岑利疆、岑汝弼、岑邈等。这些人物,地位比“岑仲淑”卑微、功绩比所谓的“岑仲淑”小多了,但却实实在在地在宋元史籍上留下了大名,现分述于下:

    岑宗闵,《续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三》、《宋史.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等籍载:岑宗闵于皇佑四年(1052)跟随荆湖南路兵马钤辖杨畋围剿侬智高,官阶为内殿承制,七品。岑宗闵是汉将杨畋手下小官,有可能是汉人,也不排除是广西“土著”,被汉将收编或主动追随汉将。

    岑庆宾,《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巻十一》、《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百七十二》等籍载:宋熙宁(1068-1077)年间,岑庆宾为交趾国(今越南)门州土著酋首,活动于中越边境一带,熙宁九年(1076),岑庆宾向宋朝廷“潜输诚款”,获宋神宗皇帝委任为内殿崇班,当时属七品官。此人究竟原本就出身于越南土著部落抑或是从内地出去占领溪洞而成为首领?其下落如何?未见史籍详载,有专家认为岑庆宾可能是从越南境内的七源州迁居到桂西北凌云县东的七源州,自有一定道理,然否待考。

    岑利疆,宋徽宗大观(1107-1110)年间驻守观州(南丹),后接替中都廵检刘惟忠之职,征伐南丹的部落首领莫公晟,官级为右武大夫,正六品。(见于《宋史.卷四百九十五.列传第二百五十四.蛮夷三》、《广西通志.10》等籍)。

    岑汝弼,生活在嘉定(1208-1224)前后。此公未载入宋史,而是出现在宋人刘宰(11671240)所著《漫塘集》中,刘宰所依据的则是时任广西经略安抚司干办公事同措置买马范克信(卒于1217年)的墓碑。后来,《漫塘集》被编入清乾隆帝主持编修的《钦定四库全书》中,内有一段颇有价值的文字,摘录于下:

“君之至广右也,溪蛮作仇,马不时至。君问其故,以羁縻州岑汝弼者与别种黄璨争招马之利,诱致溪洞,于唐兴、路城等处为冦,蛮得博马银锦而归,率为所掠,故惩艾不出,日图所以报复。君既驰书谕蛮出马,仍戒诸洞,凡马所过,咸开门献牛、酒,由是皆敛兵释仇。而岑黄方閧,各驻兵五千于买马之左右,君复挺身深入, 谕以祸福,岑即退听而黄亦罢兵”。

    在宋代,马匹不仅是重要的农耕生产、运输工具,更是重要的战争工具,因此,宋朝廷专门在邕州(今南宁)设立市马司,收购来自各地的马匹。该文中之“君”指范克信,大意是说:范克信到广西时,边溪洞蛮经常作乱,导致收不到马匹,范克信问其缘由,贩马者说,有来自羁縻州的人,叫岑汝弼,他与一个另一种民族叫黄璨的人争招马之利,引诱到溪洞,在唐兴(今百色唐兴)、路城(今田林璐城乡)一带拦路抢劫,贩马者所得钱财都被抢掠一空,因此不再出门贩马,每天都在谋划报复。范克信听说后立马发文要求那些贩马者立即贩马,并告戒溪洞抢掠者,凡是贩马者通过,必须全部打开寨门并给贩马者献上酒、牛肉等食物,从此停止抢掠,互不记仇。但岑、黄不为所动,磨刀霍霍,各自在交通要道布列数千兵马。范克信亲自深入溪洞,训戒岑、黄等人,直陈厉害,岑、黄听后立即罢兵。

    这段记载说明宋嘉定(1208-1224)年间桂西岑氏已能聚集数千兵马,实力相当强大。“汝弼”语出《尚书·虞书‧益稷》,取名汝弼,或可说明岑汝弼或其长辈有着较为深厚的汉文化功底。

    岑邈,生活在宋淳佑、宝佑(1241-1257)前后,宋史中未见有关此公的记载,但在宋人李曾伯所编的《可斋杂藁》中多次提到,其中的《诏令奏议 .历代名臣奏议.39》中有“广西经略司据岑邈、谢济所申,以为敌已破大小云南,云南与广西为邻,审如所申,广西事体直可寒心”等语,在《回奏庚递宣谕》中有“则己申离亷州,将至宾阳,谢济已至横山多日,见约岑邈诸人,商议干当......”等语,由此可推知,岑邈当时生活在横山(田东)一带,为宋朝廷作哨探,而且在当地地位已相当显赫。

    载入正史的宋末元初的岑从毅(也作岑毅)和岑从进等人与上述岑氏人物是否直系关系,笔者未见史籍明载,只能推测说,他们很可能就是现在广西岑氏的祖宗。

    进入元朝以后,岑氏宗族的脉胳便逐渐清晰了,其中诸多土司主要人物都载入史册,上林岑氏土司的宗族世序大抵可以分辨,各土司府的存废、改置及迁移状况也都在史料中多有记载。

    岑从毅见于《宋史》、《元史》、《招捕总录》等诸多史料中,岑从进则见于上文提到的宋人李曾伯所著《可斋续藁后.巻九》,此公于宋末元初在广南西路特磨道知事农士贵手下任职,为农士贵做哨探。岑从毅和岑从进是何关系,二者与后来的岑雄又是何关系?笔者未见到文献有明确记载,广西学者白耀天先生认为岑从毅和岑从进系兄弟关系,岑雄为岑从进之子(见于《壮族土官族谱集成》)。

    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上林岑氏土司宗支世序为:

    岑雄—岑世兴—岑恕木罕—岑善忠—岑子成—岑保—岑志威(无嗣)、岑志杰—岑宗防、岑瑶。

    也就是说,有明确记载的,上林岑氏土司往上只能追溯到元初的岑雄,最后是到明弘治六年(1493)被迫服毒而死的岑瑶。

六、上林长官司的建置沿革

    据《元史.本纪第八.世祖五》、《新元史.本纪第十九.泰定帝》等籍记载:宋末元初期间,现在的田林西部至西林、隆林一带为上林州,那时的上林州首领不是姓岑,而是姓侬,叫侬道贤,归广南西路特磨道管辖。元至元十二年(1275) ,特磨道知事侬士贵和上林州知州侬道贤等一起到云南行中书省(即今云南省)向元政权投诚,两年后,元至元十四年(1277),特磨道改为广南西路宣抚司,辖地仍然包括上林州。

    延祐六年(1319)六月,时任左江来安路总管、洞兵万户岑雄之子岑世兴从田州一带扩张,占领了唐兴(即今百色唐兴)。泰定元年(1324年),岑世兴获元朝廷授予怀远大将军、沿边溪洞军民安抚使、佩虎符兼广西右江来安路总管,第二年,即公元1325年十月,岑世兴就和他的二儿子铁木儿(也作“特穆尔”)率军袭击上林州并占领之。这也是桂西各地到处建庙,至今仍焚香祭祀岑怀远大将军的由来,岑世兴因获“怀远大将军”衔又被称为岑怀远。

    早在攻占上林州之前,岑世兴的大儿子岑恕木罕已掌管泗城州、利州。攻占上林州后,其辖地除泗城州和利州外,还包括上林、安隆、还有程县(今凌云县东北、天峨县以西一带)。

    岑氏统治上林和安隆后,元朝廷将上林州一分为二,即上林寨和安隆寨,后又改为上林峒和安隆峒,由岑世兴之弟岑世忠及其家人掌管,从泰定四年(1327)十二月开始向朝廷进贡。

    岑氏统治上林和安隆四十年后,明太祖朱元璋占领元大都,元政权垮台。

    朱元璋夺取政权不久,洪武五年(1372年),岑世兴之孙、岑恕木罕之子岑善忠宣布归附明朝,明皇帝批准其世袭泗城州(今凌云县)知州,(《明史.卷三百十九. 列传第二百七》);洪武十七年(1384),岑善忠受命率其土兵讨捕不服朝廷统治的“瑶寇”,“多树功绩”,为明朝廷立了功。

    岑善忠生有三子,老大岑子振(也叫岑振),袭岑善忠职,为泗城知州,老三叫岑子得(也有版本叫岑得、岑德、岑子德),掌管安隆峒(今隆林县一带),老二就是岑子成(也叫岑成),掌管上林峒。

    永乐四年(1406)十月间,岑成派他的儿子岑保朝贡, 这在《明实录太宗实录》中有明确记载,岑成这时的身份是“上林峒土官”,归泗城州管辖。

    永乐七年(1409),明朝廷将上林峒升为上林长官司,同时剥夺了泗城州对上林长官司的管辖权,划归广西布政司直辖,这也就在无意中为后来岑子成后裔的被灭族埋下了祸根。

    泗城州知州岑子振死后,由其长男岑瑄于永乐元年(1403)继任,岑瑄无后,过继其弟岑琮之子岑豹为子,岑瑄死后,岑豹于明宣德七年(1432)继任。

    在桂西岑氏历史上,因互争地盘而族内自相残杀的例子很多,岑豹当在最凶残者之列,明朝廷说他“不守礼法,灭绝伦理,连年构祸,遗害善良”(《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不是没有道理的。

    岑豹继任泗城州知州后,一心要夺回被划归广西布政司直辖的上林、安隆、利州等地盘。逐流官、破田州、戕利州、屠安隆、灭上林,岑豹及岑应、岑接三父子为争夺地盘杀了许多族内人。

  正统元年(1436),也就是岑豹袭职后的第五年,先是“侵据利州地”,杀了利州知州岑颜,夺走州印,二十多年后,成化元年(1465),终于把屠刀伸到上林,实施最残酷的族杀,要将岑子成的后代全部杀绝。上林长官司的岑志威、岑志杰等一家人被屠戮。之所以要杀灭全家,是因为当时的朝廷有规定,土司继承人必须系直系亲属,否则就不能继任,岑豹要永久性地占有上林,必须灭掉岑志威全家,否则就有朝廷另行任命继承者之虞,唯有灭其全家,斩草除根才可绝后患。但有两个岑子成的后人在这次大屠戮中逃脱了,原因可能是当时侥幸逃出,也可能是当时正在外地。逃脱的两个人是岑宗防(也有的版本记为岑宗荫)和岑瑶,岑宗防是岑志杰之子,岑瑶可能也是岑志杰或岑志海之子,岑志威无嗣。

  《明实录宪宗实录.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十二》载:“成化元年春正月,...广西泗城州土官岑豹聚众四万攻劫上林长官司,既而又杀土官岑志威,灭其族,劫其印,占据其境土”。《明史.列传第二百七.广西土司三》载:“成化元年,豹聚众四万,攻劫上林长官司,杀土官岑志威,据其境土。兵部言:‘豹强犷如此,宜调兵擒捕,明正典刑’,从之。未几,豹死。”《粤西丛载.5》的记载是:“岑氏旧为上林峒酋长,子成授长官,死,子志威袭(此处有误,子成之子为岑保,志威乃其孙--笔者注 ),无嗣,弟志杰袭。天顺八年(1464),泗城岑豹以兵攻司,杀志杰,夺印而据其地。畀头目黄杰领之。志杰子宗防出奔他州,不知所终。豹尽殄其族,惟岑瑶一人脱去。弘治六年(1493),豹之子接复诱瑶至泗城,绐以归印,寻鸩杀之。”

    由此可知,如果那劳岑氏确系岑子成直系后裔,则只能出自两个人,即“出奔他州”的岑宗防或“脱去”的岑瑶。

    岑宗防“出奔他州”后一直下落不明,史籍未见记载,岑瑶则在逃出29年后,于弘治六年(1493年)被岑豹之子岑接通过安隆土官岑文琼、岑文昂兄弟俩以归还印鉴、恢复土司职为诱饵,诱骗到泗城,用药毒死。

    岑豹在成化元年(1465年)攻占上林后,朝廷派兵前来镇压,不久就死了,其子岑应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继位。这时明朝廷要将地、印归还上林,但因岑志威已被灭族,逃脱出走的岑宗防和岑瑶又下落不明,因而也就没有了合法的继承人,于是上林长官司便由流官吏目代管。《土夷考》的记载是:“子成之裔皆绝,因以流官吏目掌司事”。

上林长官司在广西布政司的直辖下“以流官吏目掌司事”了二十几年,到弘治三年,即1490年,岑应又卷土重来,重新占据上林,这时明朝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并没有过多干预,不管谁来掌管,只要按时上贡、朝觐即可。于是上林长官司在泗城土司的掌控下从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一直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都有朝贡记录,历时超过八十年。《明史.列传第二百七.广西土司三》的记载是:“弘治三年,...泗城岑应复夺据上林长官司,然正、嘉、隆、万间朝贡犹时至”。《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七》载:“万历二十三年(1595)七月甲午,广西...上林长官司备银器马匹...朝贡”。

弘治五年(1492),岑应和他的儿子被自己的弟弟岑接与恩城州(今平果)土官岑钦合谋毒死,岑应自此绝后,岑接则如愿继承了哥哥岑应的土司位,为泗城知州(《粤西文载.5》)。

嘉靖二年(1523)是泗城岑氏土司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一年,岑接被田州的岑猛攻杀,泗城土司势力大大削弱,接着朝廷派兵镇压、整肃,岑氏土司之间的连年混战稍事平息。这时朝廷又想把上林长官司的治权还给岑子成的后裔,但仍找不到合法人选,只好依旧以流官吏目代管司事。

《大清一统志.45》载:“嘉靖初,子成裔絶,因以流官吏目管司事”。《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一.广西六》载:“嘉靖初,泗城衰乱,而子成之裔皆绝,因以流官吏目掌司事,.....直隶布政司”。

曾经有一个叫岑杨的自称系岑族,上奏要求承袭,朝廷派官员审核,无果而终。(《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 5》 )

万历(1573-1619)之后,明朝朝政日衰,到了崇祯年间(1628-1644),中原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明政权已岌岌可危,对岭表蛮地基本上失去控制力。这时广南土司侬绍周趁机前来抢夺。在被岑世兴攻占之前,这一带毕竟是侬氏的地盘。于是,侬氏土司与泗城岑氏土司展开旷日持久的争夺战。《粤西文载.5》载:“西林县,.....明改上林长官司,崇祯间广南土官侵夺争战不休...”。在侬氏土司基本上取得对上林的控制权之后,崇祯六年(1633),明朝廷便将上林长官司西部地域划归云南广南府,大概就是定安、那劳、那佐及其以西一带地方。 民国二十年编修的《西林县志》载:“西林县,.....明改上林长官司,.....怀宗崇祯六年(1633)为广南府土官侬绍周侵夺,以西渌驮六甲属广南,唯潞城一甲属泗城,两争不息,互争多年”。《明史.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地理六》载:“上林长官司......崇祯六年分司西地入云南广南府”。《钦定续通典.卷一百四十五.州郡二十五》载:“上林长官司......万历中省入州,崇祯六年分司西地入云南广南府”。

综上可知,自永乐七年(1409)设立长官司后,上林长官司治地一直在上林(今田林县八桂乡),尽管数次易主,但治地从未迁移。直到康熙平定了全国后,政权稳固,于是着手解决边境土司的问题,将部分难以治理的土司府、州、司施行改土归流,由原先的土官统治改为由朝廷委派的流官直接管治。

上林长官司于康熙五年,即1666年撤司建县,上林长官司改为西林县,同时将治地从上林移到者角村(今田林县定安镇),原治地改为上林塘。《钦定四库全书.广西通志卷四十四》载:“西林县,上林长官司明永乐中置,国朝康熙五年改置县治,故司地在县治东南,今为上林塘”。《大淸一统志 .174》载:“本朝康熙五年(1666),置西林县,移治者角村,而以故司为上林塘,仍拨百总驻防”。

说得很清楚,西林建县时,治地是从上林“移”到定安,而不是从那劳“移”到定安,且故司地(即上林长官司治地)是位于县治(即定安)之东南。

上林长官司自从成化元年(1465)被岑豹夺占后,除土目黄杰、黄富父子在泗城土司掌控下管理了二十多年之外,其余的一百七十多年时间均是以流官吏目代管的形式存在,这些流官吏目基本上也是受泗城土司掌控的。泗城土司虽掌控着上林,却也不敢贸然自命上林土司,于是上林就成了没有土司的长官司,因此在朝贡记录中也就没有了原先的“岑某某遣某某贡马”之类的表述,而是记为“上林长官司....贡马”或“上林长官司遣某某某朝觐”等等,以“上林长官司”取代了“岑某某”,例如:《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二》载:“弘治六年(1493)二月,....上林长官司遣官族人等朝觐”。《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载:“正德十二年(1517)六月,....上林长官司...来朝贡马匹银器”。《明实录世宗实录 .卷之五百十二》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上林长官司.....遣人贡马”。《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载:“万历五年(1577)八月,上林长官司差岑海等赴京进贡马匹银器”。

这正是上林没有土司的缘故。

撤司建县后,上林长官司的历史也就终结了。

康熙八年(1669),取消广西布政司对西林县直辖,西林县改隶泗城府(《清史稿.志四十八》)。

七、关于那劳

“那劳”这一地名是在清朝末期出版的地图上才首次出现的。明代于谦所著《于忠肃集》有“贼攻打本峒古津那劳等八村”等语,是指今武鸣、上林县一带的一个村,与西林县那劳村无关。同为明代郭裴编撰的《广东通志.雷州府》有个“那劳塘”,也与西林那劳无关,此外更无那劳,更无“那劳土司府”之说。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王维淮编撰的《西林县志》记有那佐、皿贴、西利、普合、斗皇、者甲等村,母鲁、斗米也都赫然在列,但并没有那劳,说明这一时期即便有那劳,其人户规模也一定比斗米、母鲁等地还小。直到光绪24年,即1898年出版的《广西舆地全图· 西林县》中,那劳才和那沙、顶蚌等地一样,成为一个“塘”。那劳之名声大振,人户大增,当是在十九世纪中晚期岑毓英名震天下之后,而在此之前那劳只是个小小村落。实际上,现在除了岑氏,较早来到那劳的陆、黎等姓族人在那劳都不过十代,按每代25年计,也就是二百多年,韦、黄、班、何、农、王、覃等较大家族都是近一两百年之内进入的。

综上,“那劳土司府”的说法是不确的,那劳从来不是长官司治地,即便真的有岑密这个人,其身份也并非土司,生活在那劳的岑氏族人也从来没有人当过土司。

长官司是相当于现在县一级的行政机构,受朝廷及上级各级行政机关管辖,土司又是一种官职,归吏部管辖,其职位相当于州长、县长之类,只是其权限比现在的州长、县长相对要优越得多,对内可以完全自治。

不论是土司之设立或改置,或袭职,均须经朝廷批准。合法的土司府起码要具备以下几项条件:一、经朝廷批准,二、持有土司印鉴,三、按时朝贡,四、有辖地范围,有属民纳粮,承担赋役,缺一不可。土司府的置、废或迁 ,土司的承袭,惟朝廷有决定权。在上林(今田林境内)长官司尚在运作的情况下,所谓那劳岑密“举行登基典礼,并兴建新土司府”的说法没有依据,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倘发生了,那就等同于造反,私建行政机构是弥天大罪,朝廷是绝对不允许的。

笔者推测,那劳岑氏族人极有可能是上林土司岑志威一家遭岑豹洗劫后,出逃的岑瑶或岑宗防携带一些钱财,悄悄来到当时仍是荒无人烟的现那劳当地,自己动手或雇人开荒耕种,然后渐渐形成村落,直到岑毓英一家势力壮大之后,迁入者渐多,才慢慢变成较大的寨子。

从成化元年(1465年)被岑豹追杀而四处逃亡避难到1850年之后岑毓英崛起,历经近四百年,在这期间,那劳岑氏只是凭借从祖宗那里带来的资本加上自身的辛勤劳动才得以维持生活,一代代繁衍,开始时一定还因担心暴露踪迹被泗城土司发觉,只能隐姓埋名,过着隐居生活,直到上林形势稍安才建起现存这些建筑,后来渐渐地随着祖宗留下的资本耗尽,也就成了普通的村民,而不是掌控整个上林长官司属地、操属民生杀予夺大权的土司,几间并不特别堂皇的房子一住就住达数百年之久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岑毓英的父辈、祖辈就是在现在的那维附近,靠开设小驿站、养马,辛勤劳作为生的。

八、关于《岑氏族谱》

《岑氏族谱》是这样记述广西西林族世的:

一世,仲淑,世衡次子,字蕴山,智勇过人,居浙江第进士,宋皇祐元年官大理评事,寻拜总官郎将,迁武威上将军,是年九月,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冠邕州,四年五月陷邕、横、昭州,......公遂从军讨智高于邕州,.....以功晋紫光绿大夫,授殿前麒麟武卫怀远大将军,沿边溪洞军民安抚使,卒赠粤国公......

.......................................

十一世,子成,善忠次子,明永乐初授上林峒长官事,即今之西林县也,四年,遣子保贡方物,赐钞币,配王氏,生一子,保。

十二世,保,子成子,袭职。配李氏,生子二,长志威,次志仁。

十三世,志威,保长子,袭职,明成化间,泗城族人豹侵地,部议不直,豹仍以地还上林,配张氏生子一,世杰。

十四世,世杰,志威之子,袭职,明弘治三年遣人朝贡,赏赐有差。配何氏生子二,长福瑶,次福琳。

十五世,福瑶,世杰长子,袭职,明正德中朝贡如例,给赐,嘉靖、隆庆、万历间,子孙继袭皆贡赐相承,配卷氏,生子一,桂荣。

十六世,桂荣,福瑶之子,袭职,配颜氏,生子三,长密,次寅,次奇。

十七世,密,桂荣长子,公为那劳寨支祖。寅,桂荣次子,分管那佐里支图,未详俟考。奇,桂荣三子,分管者苗,岩怀,来洞等地支图,未详俟考。

谱中所记,一世岑仲淑实系虚构人物,上文已说过。

十一世,所述大抵正确,与史籍所载大抵相符,但岑子成之妻不是姓王而是姓黄,叫黄娘召,大概按壮语的意思,也就是黄乜召,曾在洪熙元年(1425)前后担任过土司职(也有可能是代为管理)。岑志威至少有三兄弟:志威、志海、志杰。《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十一》中有载:“洪熙元年十一月,广西上林长官司女土官长黄娘召遣孙岑志海贡马 ”,《广西通志.卷六十一》载:“豹......攻杀上林长官司岑志杰,尽据其地”。

族谱上的十二世岑保未见文献载其袭职,按常理,岑子成之后,应是其子岑保袭职,但文献所载却是岑保之母掌司事:“黄娘召遣孙岑志海贡马 ”,这有可能是岑保早逝或其它原因不能理事,由其母代为掌管,当然,也不排除黄娘召当上林长官司土司,泗城府土司岑瑄之妻卢氏也担任过土司。

十三世岑志威之“生子一,世杰。”与史载不符。

十四世“岑世杰”,史籍无载,疑是岑志杰之误,但岑志杰并非岑志威之子,而是弟,《粤西文载.5》中说岑志威无嗣,由其弟志杰袭职。

十五世之后的任职状况史籍就没有记载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十四世之后岑子成后裔就没有人再担任土司了,所谓的岑瑶(即福瑶)和岑桂荣“袭职”,是不确的。族谱上说“福瑶...袭职,明正德中朝贡如例......” 这一说法既无依据也远悖常理。岑瑶先是于成化元年(1465年)逃亡,后于弘治六年(1493)被泗城岑接毒杀,正德是1506-1521年,距岑瑶死亡至少已有十多个年头,已死十多年的福瑶是不可能“朝贡如例”的。正是因为找不到岑子成的直系后裔,上林长官司才一直“以流官史目代掌司事”,何况在岑应于弘治三年(1490)重新占据之后,上林就一直控制在泗城岑氏掌中,至少到嘉靖二年(1523)岑接被田州岑猛攻杀时为止。岑瑶本人生前无从“袭职”,死后更不可能“朝贡如例”,其后人就更不可能再有机会当上土司了。

九、族谱造假之历史根源

岑毓英主持编撰的《岑氏族谱》有诸多谬误。在岑氏势力壮大、家族显赫之前,尤其是在宋朝之前,显然是没有编修家谱意识的。等到家族显赫而编撰时,又因时隔久远,难以深稽确考,错谬在所难免,但也有相当部分出于其明、清前辈的主观故意,身份显赫后,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蛮夷土著”后裔,于是穿凿附会、胡编乱造,毫无依据地制造了“岑仲淑”,甚而至于将桂西岑氏世系与北方汉人岑彭挂勾,将自己的祖籍地说成是河南南阳。

将《岑氏族谱》与文献所载相比较后,笔者认为族谱的来源大致有三:一是查阅史料,族谱中有一些记录明显取自史籍;二是依据并不可靠的前辈编撰的族谱,例如所谓岑仲淑、岑自亭等,明显是无中生有。三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需要,随意取舍,合己意则取之,不合则舍之,出现一些掐头去尾、张冠李戴现象。

《岑氏族谱》把岑豹灭族这样一件世人惊骇、族人发指的天大的事件“舍”去不提,用一句“泗城族人豹侵地,部议不直”轻轻带过,仅说是“侵地”,对后人隐瞒了灭族的事,这就明显很不正常了,原因可能很多,

大概为了虚构岑瑶、岑桂荣等人的“袭职”是其中之一,维护祖宗形象,不肯将玷污家族史的事传给后代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在桂西岑氏家族史上,类似这样的屠戮事件远非一起,岑接屠戮安隆、岑猛血洗泗城等等,不一而足。

据《明实录孝宗实录.12》、《明史.卷三百十九.列传第二百七》等籍载,弘治18年(1505年),曾出现这样一件事:泗城有一个叫岑九仙的土官族人上奏,请求明皇帝批准岑接继岑应之位,说“自始祖岑彭以来,世袭土官......”被时任兵部尚书的刘大夏驳斥,上奏说:“我在两广任职时见过岑氏族谱,岑氏的始祖(是)岑木纳罕,于元至正(1341-1368)年间,与田州知府之祖岑伯颜同时受官,现在岑九仙毫无根据地援引汉岑彭世系,欺骗皇上,请治其罪.....”。说明编造虚假族谱在明代或明代之前就已经流行了。

《明史.卷三百十九.列传第二百七》记载的原文是:(弘治)十八年,泗城土官族人岑九仙奏:“自始祖岑彭以来,世袭土官。至豹子应罹钦之祸,子孙灭亡殆尽,其弟接,众推护印,累著劳勚,乞令袭职,俾掌辖蛮众。”兵部尚书刘大夏等议:“豹乃叛臣余孽,子应复自取灭亡。今接者,人皆传称为梁接,非应亲枝,又不知岑九仙是何逋逃,冒为奏扰。臣大夏先在两广,见岑氏谱。岑之始祖木纳罕于元至正年间,与田州知府之祖伯颜,一时受官。今九仙妄援汉岑彭世次,尘渎圣听,请治其罪。其岑接应袭与否,前已令镇巡官勘奏,岑九仙虽蛮人难以深究,亦当摘发以破其奸。”从之。事实总是要还原的,文献汗牛充栋,史迹斑斑可考。挂靠汉族,改变自己的民族成份,这种现象在古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普遍存在的,不独岑氏,别的姓氏亦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由于当时边疆少数民族在生产、文化、政治和军事上都相对落后,而朝廷及汉族族群也自视高人几等,极端歧视少数民族,视少数民族为“徼外蛮夷”,根本不把少数民族当人看,称谓均加上反犬傍,如“獞”、獠、“猺”、“狪”等等即是明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数民族难免产生自卑心理,崇尚汉民族先进文化,千方百计挂靠汉族以摆脱自己的“蛮夷”性,以与汉族沾边为荣,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十、结论

那劳岑氏没有人当过土司,那劳也从来不是长官司治地,不存在那劳岑氏土司府,但那劳的诞生、发展,最后形成较大村寨,离不开创建初期那劳岑氏族人的艰辛付出。那劳之形成今天的规模,与那劳岑氏族人的辛勤、聪颖和坚韧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岑氏家族,也就没有那劳。

十一、笔者与那劳

笔者自幼骑着宫保府门前的石狮子长大,从小喝着驮娘江的水,捕驮娘江的鱼,吃那劳的粮,对那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有极深厚的感情,时常都在想,那劳的过去是怎样的?那劳的历史是怎样的?那劳人的先祖是怎样生活的?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2013年才有条件开始对那劳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这一探究使笔者对那劳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觉得有责任将过去人们对那劳、对那劳岑氏家族史的误解予以纠正,实事求是地还原一个真实的那劳及那劳岑氏家族史。

附录一:

那劳建置沿革:

民国18年(1929),隶西林县,为那劳乡。

19503月,隶西林县,为第四区。

19518月,隶隆林县,为第七区。

1958年,隶隆林各族自治县,为维新公社。

1959年,隶隆林各族自治县,为第七区。

1960年,隶隆林各族自治县,为那劳公社。

19627月,隶隆林各族自治县,为那劳区。

1963年,隶西林县,为那劳公社。

1980年,隶西林县,为那劳乡。

201310月,隶西林县,为那劳镇。

来源:2006年版《西林县志》

附录二:

岑子成及其后裔任职时间:

永乐四年(1406年)岑子成 来源:《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60

洪熙元年(1425年)黄娘召 来源:《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11

宣德元年(1426年)岑志威 来源:《明实录宣宗实录.1

宣德五年(1430年)岑世荣 来源:《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61

正统六年(1441年)岑志威 来源:《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80

正统九年(1444年)岑志威 来源:《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124

成化元年(1465年)岑志杰 来源:《广西通志.61

参考文献:

《史记 》司马迁

《漫塘集》宋.刘宰

《尚书·虞书‧益稷》

《宋史.列传第二百五十四.蛮夷三》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巻十一》宋. 杜大珪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百七十二》

《续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三》

《宋史.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

《明史演义》.蔡东藩

《王阳明全集》

《泗城土府世系考》

《三家注史记》.中华书局出版

《可斋杂藁》..李曾伯

《粤西文载》清.汪森辑

《殿粤要篡》 .杨芳修、詹景凤纂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赤雅》明.邝露

《蛮司合志》..毛奇龄

《全边略记》..方孔炤

《广西舆地全图》 光绪24年绘制

《明朝官职等级》 现代

《广东通志.雷州府》..郭裴

《于忠肃集》明.于谦

《明实录孝宗实录.12

《清史稿.志四十八》

《大淸一统志 .174

《钦定续通典.卷一百四十五.州郡二十五》

《元史 .本纪第三十. 泰定帝二》

《新元史.本纪第十九.泰定帝》

《元史.本纪第八.世祖五》

《土官底簿》..佚名

《明史.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地理六》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一.广西六》

《大清一统志.45

《明史.卷三百十九.列传第二百七》

《广西岑氏族谱》广西岑氏宗亲会

《明实录宣宗实录.之一》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一》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七》

《明史.列传第二百七.广西土司三》

《四川土夷考》..谭希思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八十》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四》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七十》

《明实录世宗实录 .卷之五百十二》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二》

《明实录宪宗实录.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十二》

《广西通志.卷六十一》

《西林县志》..王维淮

《西林县志》.民国二十年编修

《西林县志》2006年版

《西隆州志》清.王與命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十一》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

《招捕总录》.元·佚名

《岑氏土官族属辨析》.谈琪

《壮族土官族谱集成》.白耀天

《元代广西的土官制度》.粟冠昌

《广西土官民族成分问题三议》.粟冠昌

《炎徼纪闻》明.田汝成

《苍梧总督军门志》..应槚

《壮族通史》.黄现璠等

《田州岑氏土司传袭探析》黄明标

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一、延祐六年(1319),岑世兴占领塘兴。

二、泰定元年(1324),岑世兴获元朝廷授予怀远大将军衔。

三、泰定二年(1325),岑世兴占领上林州。

四、永乐七年(1409),上林峒升为上林长官司。

五、成化元年(1465年),岑豹屠杀上林土司岑志威一家。

六、成化元年(1465)~康熙五年(1666),整整两百年间,上林长官司无土司,以流官吏目代掌司事。

七、康熙五年(1666),改土归流,改上林长官司为西林县,移治者角村(今定安),将故司改称上林塘。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2) |  浏览(14472) |  收藏 |   本文固定链接 | 推荐
一共有 2 条评论
璀璨的梦想 2024-08-18 09:36 Says:
【评论未审核】
Q太阳之子 于 2024-08-19 00:49 回复:
百色论坛?你是说红豆里的百色论坛吗?
璀璨的梦想 2024-08-18 09:32 Says:
【评论未审核】
Q太阳之子 于 2024-08-19 00:10 回复:
谢谢!
发表评论
已有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