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文章
2024-09-12 22:11
草木有灵笔有情
草木有灵笔有情 文|李金坤 几年前,我曾为覃炜明兄精心描写家乡父老乡亲系列卑微人物的散文集《活在吾乡》作过《好文不过近人情》的长篇序言,用“情真”、“事真”、“景真”、“理真”之“四真”来评价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征,揭示其文价值,颇受读者好评。近日,当我又读到其新作《草木吾乡》(下称《草木》)时,再一次深为这位记者出身的作家“求真务实”的一贯行文风格所感佩。如果说前者是为吾乡系列卑微人物立传的话,那么后者则是为吾乡卑微草木立传。而贯穿二著之间的一个温润芳香且分量很重的词就是:感恩。作者由衷感恩父老乡亲对他人生成长的影响,由衷感恩无数草木对他生命的滋养,其描写对象不同,感恩情怀无异。它们是不可多得、难能可贵的描写吾乡人与物的姊妹篇,可喜可贺! 作者在《后记中如此动情地写道:“在家乡土地上生长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草木,和老家的乡民一样卑微、甚至有点卑贱地生长的那些草木!可以说,没有这些草木,我、包括我那些生长在山村的所有的乡亲,可能都无法延续他们的生存、生长……祖祖辈辈,我们居住的房子、吃下去的食物,乃至使用的器具、甚至抵御天灾人祸,都离不开那些看似平常,但是根本不可或缺的草木!岸上有灵,花中有神,大自然和人的关系,一下因为这些草木的记忆,变得形象,变得刻骨铭心。”“于是,我突然把已经有点游离故乡天空的目光,再一次遥遥回望。我看到了家乡,那些巍峨的大树—— 樟树、榕树、松树、枫树、苦楝树;和那些委身于河边草丛的形形 色色的野果,以及和人类共生共长的各种五谷菜蔬。”(以下未注出处者皆自《草木》)作者生于“吾乡”,长于“吾乡”,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瓜一果、一谷一蔬的生长规律、酸甜苦辣、利弊得失,无不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因此,在作者感恩挚情的强烈驱使下,描写起种种草木来,是那样的轻车熟路、如数家珍,那样的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那样的神奇有趣、活灵活现,那样的细致入微、妙笔生花,那样的深情厚意、感人肺腑。具体而言,《草木》这本收录五十篇七十余种草木的散文集,对草木的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象征性”、“形象性”、“实用性”、“故事性”、“知识性”、“哲理性”六大方面,颇具可读性、感染性与启发性。 一、草木的象征性。俗言道:万物出于土。大地生万物,万物哺育人。所以,人是大地之子,也是自然之子。在人们长时间与自然为伍的友好相处中,人与物之间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精神的共鸣。最常用的一副对联“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就是最典型的人与物精神相融的佳例。艾青《我爱这土地》说得好:“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烂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沉……”诗人视大地为神灵,象征着无私而伟大的母亲,因为他为感恩母亲、呵护母亲而“常含泪水”。这种深情的象征性手法,在《草木》中无处不在、比比皆是。因为作者确实都是将它们当作有灵性的人来写的。 如开篇的《松树郁郁松树苍苍》是这样描写松树的:“至于那些有一定岁月,见证过风雪,但是经年累月生长于贫脊的山岭上、石头缝里头的老树,则弯弯曲曲,伸出虬枝,或者似卑微躬身行礼,或者似伸手向人致意。松树这种坚韧不拔、这种谦恭有礼的样子,这样自生自灭,则经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同样生于乡野,长年累月靠天吃饭的族人乡人。”“一年过去,两年过去,小松树就会开发新枝,而且不断长出新芽,一年长一节、两节,其生命力的的坚强和韧性,和老家的那些村人的生命何其相似乃尔!”所以,“一直到现在,每一次站在一棵郁郁苍苍松树的下边,我都有鞠躬行礼的冲动。”作者由山岭松树“坚韧不拔”、“谦恭有礼”的形象很自然地与乡亲们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其象征性一目了然,颂树敬人,爱意赫然。又如《樟木巍峨》写道:“我喜欢樟木(我喜欢用口语称樟树为樟木)。在老家林林总总的草木中,我对樟木是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的。这种感情,或者是敬仰、敬畏,或者是神秘,兼而有之。反正觉得,樟木是有灵魂的一种树。”《生荆木》又说:“你不能不佩服,生荆木是吾乡生命力最顽强的一种杂树!就像祖祖辈辈生活在吾乡的那些乡人!”阅读《草木》,其实就是在阅读乡人。正如作者在《种杉的日子》中所坦诚表白的那样:“我写的与其说是草木,不如说写的正是这些乡人。为卑微者留痕,永远是我写作的宿命。”这种象征性手法的普遍运用,正是恰如其分地彰显了人与物不可分离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精神相通的密切关系,从而突出人与物友好相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草木的形象性。由于作者出生、成长、劳动于山村,与草木旦暮相亲,春秋相处,因此对于它们的生长情状、外形色彩、利益弊端都极其明了,加之好奇心强、文笔细腻、渗透情感,故其笔下的山水草木无不写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给人以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现场感,极其亲切,极其可爱。先看《吾乡有泵木》对枫树的描写:“关于枫树,最美丽的记忆,其实还是在冬天。经霜以后,星星散散生长在山野上的枫树,总是最先亮出生命的颜色。开始微黄,由微黄而深黄、而泛红、而朱红、而深红,最后经风一吹,漂落在地上,在草丛上。枫叶落下的时候,在山上坐下来,可以闻到满山成熟的叶香,浓浓郁郁,随风一阵一阵飘来。”将枫树颜色之变化以及成熟枫叶的香气写得出神入化、引人入胜,若无细心之观察与审美之敏感,是绝不会写出如此真切而美妙的文字的。再看《远去的山茶》写茶花:“茶籽树开花的时候,一个山坡,粉红粉白,连成一片,生机勃勃。走近了,看到茶籽树花瓣,或者红,或者粉,或者白,都挂了晶莹的露水,让人有亲一下、吻一口的冲动。花叶间,更有一层轻轻的薄雾,让人更联想起一些若有若无的传说。”由于作者将此含露绽放的五彩缤纷的山茶花写得像一个美若天仙的佳人,甚至于作者情不自禁地产生亲吻的冲动之感,无疑给一个偏僻贫瘠的山村涂抹了一层青春亮丽的色彩,如此描摹的诗意美境,实在令人向往。又看《通菜的日常》一文,作者则宕开一笔,用另一种笔法写通菜的做法:“煮菜的时候,也是非常用心的。首先摘通菜的时候,要把通菜一根一根的对齐,小心放好。炒的时候,锅里加上油盐蒜子,热爆。香气扑鼻的时候,把通菜的整齐的那一头,竖起来,放到锅里,然后上盖,在锅边加一点水,稍等,通菜过青,马上起锅——这样炒出来的通菜,油盐蒜子的香味,灌到菜梗里边,非常可口。我这种炒通菜的绝活,让不少到我家吃饭的朋友,到来之前一定叮嘱:记得,煮你拿手的炒通菜啊。有朋友甚至夸张,不吃我做的炒通菜,等于没有到我家吃饭。”这一大段文字虽未直接描写通菜本身的情状,然而作者则从炒作通菜过程细致有趣的描写过程以及友人对美味通菜的绝美评价中,不动声色地突出了通菜的神奇魅力,不愧为妙笔生花之高手。像此类描写甚多,读者自可多加欣赏。 三、、草木的实用性。在百余种草木的描写中,作者几乎写出了草木对人们衣食住行及治病抗毒等方面无所不能的实用价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就是人们之所以要感恩草木的根源所在。如《樟木巍峨》:“一旦樟树长出了嫩黄的新芽,就意味着天气不会再冷,可以浸谷种、可以整秧田,进入春耕时节了。到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这就是书上说的“物候”。很多草木,和人类的关系,就是这样相依、相亲、相互满足、互相警示的关系。”这是讲樟木的“物候”作用,具有气象学的意义。《蕨基草》写道:“无论烧石灰还是烧砖,都需要烧耗大量的蕨基草。蕨基草上火快,火势猛,过火均匀,烧出来的石灰,或者砖瓦,过火比较透,成色比较好。一窑石灰或者一窑砖瓦烧出来,周边几百平方米乃至上千平方米的山地上的蕨基草,一定被收割得干干净净。”这是讲蕨基草烧制石灰与砖瓦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荆木》记载:“当年吾乡所以流行包灰水粽,完全是因为农家没有钱买肉做粽子的馅,灰水粽可以不要肉。当然,更因为夏天做灰水粽,放三天五天,也不会变味。而如果肉馅、豆馅做的粽子,过不了两天就会变馊。用生荆木灰泡水包灰水粽,可能就是吾乡乡民的一大发明。”这是讲生荆木烧成灰后可以做灰水粽的特殊作用。至于木材家具、野果饱腹、收割松脂、猪鸭饲料、草木药用等等,无所不有。作者将这些草木的功用写得实在、全面而详细,正是表达了作者对草木深厚的敬畏之心与深重的感恩之情。 四、草木的故事性。围绕着草木的描写,作者还写了不少与草木有关的人间故事,这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者,事事真实,人人无伪,印象深刻。如《老鼠竹芒》写水牛因贪吃一株石壁上边的老鼠竹芒叶子而丧命的悲惨事情:“那一头硕大的水牛就因为贪吃一株生长在石壁上边的老鼠竹芒的叶子,突然间整个身体从石壁上滚了下来。水牛倒下来的声音,排山倒海,哗啦啦扇起了一阵风。伴随着水牛发出的一声痛苦的鸣叫,我们看到水牛滚到了田里,它试图翻身,几次都没有成功。山谷里回响着水牛的喘气声和呻吟声。”最终还是不幸死去了,十分痛心。《番薯的记忆》写救命薯的辛酸事与憋屈事,读之不免令人唏嘘不已。文章写道:“我、哥哥、母亲所以没有饿死,是因为我的一个舅父(六舅典陶),他十几岁,顶着被人打的风险,到人家的地里,偷了几次番薯,带给我母亲。番薯成为我的救命薯。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大队附中读初中,住在学校。有一个白石坡的女同学(白石坡在学校附近),几乎每天都在家里带一两个煮熟的番薯给我。因为这两个番薯,来来往往,老师居然怀疑我们有早恋之嫌,找我们谈话。我们从此不再来往。几十年下来,我一直难忘这一段番薯情,曾经把故事写成散文《遥望白石坡》,收进了我的散文集《活在吾乡》。”如此辛酸尴尬之故事,是特殊年代的产物,虽然过去时间已经很久,但留给作者的印象则是终身的。《瓜菜代》同样记载了一个十分辛酸的故事:“那时候粮食不够吃,有时候屋前屋后,有七八个南瓜,可能也会为这个家庭‘家底殷实’的一个证明。我们村有一户人家,据说就是因为家有几个南瓜,被一个饿得瘦骨如柴的女子看中,促成了三十几岁的儿子一直悬而未决的婚事。”《山间竹笋》则是感恩老师教诲的感人故事:“关于山间竹笋,记得小时候我的启蒙老师宋焕生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形容有的人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那时候文革刚刚开始,学生不怎么学习,宋老师大约是以此形容那些不学无术的造反派。以此希望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做“山间竹笋”和“墙上芦苇”那样胸中无物、没有根基的人。今天,焕生老师早已作古,但是每到吃山间竹笋的时节,总会忆起焕生老师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的音容、笑貌。”作者睹物思人,师恩难忘,山间竹笋,意义非凡。作者如此描写诸多人与草木有关的故事,凸显出人与草木的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人离不开草木,而草木则需要人的关爱。 五、草木的知识性。。作者《草木》对百余种草木的介绍与描写,除了对名称由来、生长情景、实用价值、文化意义等常识介绍外, 还有不少来自农民“实践出真知”的真知发掘,这些在一般的科教书及有关书籍中是难以见到的宝贵经验。此外,作者还十分喜欢引用有关此草木的古典诗词来丰富内涵,以此增加草木的历史感与趣味性。如《石墙高高攀薜荔》写道:“说到薜荔,说到蚊帐子,我总是会想起若干的不详、不吉利。及至后来长大,知道蚊帐子就是薜荔,薜荔就是蚊帐子。而且,关于薜荔,关于我熟悉的蚊帐子,古诗中居然留下了那么多的句子。如屈原的《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左传》),山鬼这样出场,真让人毛骨悚然。又,柳宗元有‘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写出的是仕途困惑,怀才不遇。晚唐沈彬亦有诗:‘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愁云满天啊。连毛泽东《送瘟神》都写:‘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我认为借‘千村薜荔’,写的是乡村的萧条 ,而不是有人理解那样,吃了太多薜荔做的凉粉拉稀……”。作者从《楚辞》到毛泽东,选取了两千多年之间有关“薜荔”描写的代表诗句,不但使读者懂得“薜荔”的知识,也让作者自然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与艺术魅力,可谓一举两得。《瓜菜代,有南瓜》中特意介绍防止南瓜瓜柄腐烂的经验知识:“有时候,如果给南瓜施肥过多,或者将南瓜种在了特别特别肥沃的地上,有些南瓜,即使长到了饭碗一样大小,仍然会烂掉瓜柄,掉落地上。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经验的农民,就会在南瓜藤的根部,插入一块‘松光’(烧松明火的松柴),进行人工阉割,这样的办法,居然能够防止南瓜过早夭折!这样的事情,可能很多人闻所未闻吧?”如此来自乡村第一线的宝贵种植经验,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由此证明,实践出真知,永是硬道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种谷记》中,作者从稻谷的选种、浸种、下种、起秧、插秧、施肥、除草、松土、割稻、脱粒等方面,按时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巨细不遗,简直就是一部《稻谷小史》。这对于那些“五谷不分”的城市中人来说,实在是上了生动难忘的一课,由此也才能真正体会到唐代诗人李绅《悯农诗》所说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蕴涵。 六、草木的哲理性。。作者是位集资深记者、散文作家、杂文行家于一身的老新闻工作者,因此,他对人生、社会、世界往往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的思考与哲理的感悟,这在《草木》中颇多体现。《萝卜的吃法》这样说道:“因为种过萝卜,我发现,如果萝卜菜长得很好,一般地下的萝卜不会长得太大。而萝卜长得好,则地上的萝卜菜长得一般都不太茂盛。是不是像有的人,长得漂亮,肚子的东西就不多?而学问丰富的,一般都有点其貌不扬?哈哈,其实,这个世界,也不缺才貌双全的人,只不过我们很少遇上而已!”这段叙说,正好可作为“夸夸奇谈”、“华而不实”成语与“低头的庄稼穗大,仰头的庄稼穗小”民谚的最佳注脚。《仙遗粮,狗老勒》中作者语重心长地说道:“因为我的记忆中,狗老勒就是充饥的,它是禹余粮、仙遗粮、山遗粮。山穷水尽的时候,饥不择食的时候,狗老勒是能够救命的。当然,真的到了那时候,你必须活在离大自然最近、和草木最亲密接触的地方。”在似乎轻松而不经意的叙说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因我国当下过分开发而土地大量流失的忧患意识,警示人们要珍惜土地。《那棵木瓜》中强调了人情的重要性:“木瓜样子质朴,不算好看,当然也不算特别好吃。不过,在中国文化里,木瓜‘知名度’很高。《诗经》里就有关于木瓜的诗句:‘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虽然有人说此‘木瓜’并非我们现在种的木瓜,我们现在吃的木瓜为番木瓜,属于国外引进的。但是我仍然相信,有些礼物,你来我往,即使价值很一般,因为多了一份人情,内涵就不一般了——珍惜所有曾经的缘份吧!”在作者看来,一只并不起眼的小小木瓜,其价值虽然微不足道,但它如果渗透了人的深厚情感,其意义就非同寻常了。此所谓“礼轻情意重”也。这是作者针对当下社会物质第一、人情淡薄的物欲横流之现象所引发之深沉感慨,耐人寻思,启人良多。 由上可知,作者怀着感恩的心态撰写的七十余种草木的传记,其描写对象的象征性、形象性、实用性、故事性、知识性与哲理性,十分鲜明而突出,其描写之全面,叙说之周详,情感之真挚,较之于《活在吾乡》,委实有过之而无不足的。这是作者精心描写的一部别具思想内蕴与精神风貌的草木之传。它既可作为乡土文化教材,又可作为家乡草木百科全书的科普著作,也可作为文学书籍,还可作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宣传最佳文本,它的价值与意义是非同小可、功德无量的。相信它在多方面的文化价值与思想启迪意义之外,还能为当下的自然环境保护、利用与良性发展中助一臂之力、献一分智慧,实在是一件值得称道的美事! 李金坤 二零二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常州 (作者为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