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用户ID:  55816
用户名:  玉林华戈
昵称:  玉林华戈

日历

2023 - 6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 2023 - 6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22-02-26 22:53

书如药也可益智






书如药也可益智

    □ 梁智华

   

          说书即是药,不是我的首创,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就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就是说,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人醒脑、明智,可以让人远离孤独、麻木和灰黯,可以让人的生活得以提升,可以让人的生命得以升华。在这里,我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我如今已是人到中年,平时虽然喜欢和同事开玩笑,说自己已经进入老年人状态了,现在的事情转眼就忘记,以前的事情反而记得一清二楚,但如果认真考究起来,我是肯定不会承认自己已患上半点老年痴呆症的。如果你要问:“这是为什么?”我会告诉你:“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读书的人,读书可以医愚,读书也可以益智啊!”你想想,古人不是很早就说过“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么?这些诗句,无不道出了读书的作用。清人萧抡谓也说过:“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可见,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潜心静气地思考,我们思想的源泉才能永不断流、始终涌发,充满青春的活力。大脑是神经中枢、人体的司令部,司令部不出问题,思维正常,这不是还保持着好身体吗?再说,我现在虽然已是“奔五族”,但精力依然旺盛,还经常熬夜写稿,在各地报刊上隔三叉五地发表一些文章,正是深感“脑子越用越好使”的古训确实是说到点子上了。

        我之所以赞同古人所说的“书如药也”的观点,是因为深深地感悟到,经常地读书,我们能够从书中读出兴趣来,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书兴趣,阅读才能成为悦读,才能成为习惯。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当我们潜心读书时,缜密的逻辑、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环拥着自己,视通四海,思接千古,脑中的知识不断地更新着,岂不其乐融融吗?与此同时,经常地读书,我们还能够从书中读出营养来,不断增长我们的才干。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从中可以获取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让我们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能力。

        几十年的生活体验也明确地告诉我,多读书,读好书,不仅为我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而且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读书使我在忧烦时得消解,读书使我在受创时得安抚。如今,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现象在不少地方一味盛行,总让我感到如刺在喉,愤怒不已。但是,当我咀嚼到陈毅元帅的诗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时,浮躁的内心就会自然平静下来。当看到别人住着豪华别墅、开着高级轿车、日夜出入星级宾馆的潇洒神态,而自己奋斗了大半辈子也无法购买到一套住房时,我躲进书房却能寻求到一片清净。我清楚地知道,多少朝代过去后,王侯将相的贵府豪宅已很少留在人间,而诸葛茅庐、杜甫草堂却能引来游人如织。这样互相对照着,我的心里便会得到平衡,多了一些自信和豁达,少了一些烦闷和失落,眼界与心胸也变得开阔起来了。

        也许正因如此吧,早在400多年前,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先生在《论求知》中就对读书有了精辟的概括,他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的这番话,其实就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一名言的翻版,但他要比刘向至少迟了1500多年哦!中外两位大师的论断,都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书如药也,善读之,好读之,可以医愚,亦可以益智。

        如今,我们已进入了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如果只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老作派作为骄傲的资本,那是会遭人笑话的,也是根本行不通的。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一味地狂妄自大,一味地自以为是,不要说有利于生活,就是想益寿也是很难的。而要除掉这些陋习,医治这些毛病,药方的确有一剂,那就是多花上一些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才能使弱者获得信心和勇气,使悍夫收敛粗蛮愚鲁,使男子更潇洒,使女子添风韵,让我们周身都散发出一种高尚的文化气质!


类别: 散文随笔 |  评论(0) |  浏览(4675) |  收藏 |   本文固定链接 | 推荐
发表评论
已有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