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采茶戏:能否重散芬芳溢四方?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的现状调查
□本报记者 梁智华
诙谐幽默的桂南采茶戏
“一管一舞采茶影 ,祖宗千载血凝成。麒麟挥舞牵远梦,傀僮放声唱古情。喜看后代推前代,道是无形胜有形。谁言画眉池水浅?岭南都会有英雄。”这首题为《参观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喜赋》的七言诗,是一位姓李的退休老干部在参观了春节期间由玉林市文化局、玉林市博物馆和玉林市图书馆联合举办的一场“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后即兴创作的,据记者采访得知,诗中的“一管”是指“喃嘟管”,“一舞”是指“钱鞭舞”,而“采茶影”则是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桂南采茶戏”。
一说到桂南采茶戏,记者的脑中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最近看到的一出桂南采茶戏的情景。今年正月初六的那一天,记者在回家探亲的时候,有幸在博白县双旺镇农村亲眼目睹了由村里农民自发组织的一支采茶戏团表演的《卖茶人》,只见一男二女三个土生土长的客家采茶剧演员,一边跳着舞蹈,一边放声高歌,女的唱道:“卖茶子呀,卖茶人,鱼口过塘盘问你,你是何州何县人?”男的答道:“大姑姐呀,二姑妹,问我何州何县人?火烟相盖离冇远,雷响你闻我也闻。”女的继续唱道:“牛斗庵堂咁巧妙,雷响谁人无听闻? 老竹上斑照直认,等我点点你茶根。”男的继续答道:“泥捏木鱼容易得,你要点点我茶名。家住博白双旺镇,小名叫做王玉成……”不仅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而且诙谐幽默,活泼有趣,并富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给人以一种纯朴美的艺术享受。
桂南采茶戏之所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在于它的珍贵,在于它的传承人已越来越少了。2007年冬天,中国文联有一位专家在观看了博白县采茶剧团的表演后,就情不自禁地赞誉说:“桂南采茶戏是我国的稀有剧种,应像国宝大熊猫一样保护起来!”
桂南采茶戏的渊源由来
玉州区南江街道岭塘村农民张文武,今年已是一位80岁的采茶戏老艺人。1964年,他从当时的玉林县文工团回家后,就与他的师傅赵建,以及也是从玉林县文工团回来的常乐村杨丽、陆川等10多位艺人,自发地成立了一个采茶团,活跃在附近的各个乡镇。他们以古装采茶戏为主,到各乡镇演出《高文举》、《朱卖臣》”、《二女争夫》、《倒乱鸳鸯》、《双飞蝴谍》等数十个剧目,并以内容新颖、扮相亮丽、健康活泼而大受乡亲们的青睐。
热衷于桂南采茶戏,自然熟悉其来龙去脉。张文武向记者介绍,有关桂南采茶戏的渊源由来,共有3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是广西艺术学院采风队采集而来的,传说宋朝金人作乱,有个苏州女子赵嫦娥随母逃难,途中母女被冲散。赵女偶遇仙童王道安、仙女王月娥兄妹下凡到龙楼山采茶。赵女与王道安结为夫妻,以采茶为活。他们辛勤劳动换来了茶叶丰收,吸引当地农民年年到龙楼山饮茶,彼此结下深厚感情。后因三人同去苏州,便将茶山送给当地农民。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农民把采茶的事编成歌舞演唱,流传到桂南,遂成为桂南采茶。
至于另外的两种传说,一说古时有个仙人石道人,有徒弟一男二女,男的叫王道安,女的叫大妹二妹。他们一边修道,一边采种茶,后来大妹思凡,下山推广了种茶方法。有一次道安和二妹来访大寻妹,见茶林繁茂,便编起劳动种茶的歌舞,是采茶戏的起源。 一说古代有个和尚带一男二女为徒弟,除种茶外,还编了许多采茶劳动的歌舞演唱,后来一个茶叶商人叫做王玉盛,看见采茶歌舞很优美,就将采茶唱本偷下山去,从此便在民间流传。
关于以上这些民间传说,我们至今已难辨真伪,但是从传说中所提到的王道安和王玉盛两个具体的人物,并且都是一男二女的故事,和唱采茶一男二女是有一定渊源的。记者在玉林各地尤其是在博白县实际调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当地采茶艺人及群众也认为采茶戏的最初创造者为王道安。另外,这些传说描写的都是采茶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采茶戏直接产生在茶区,是以茶农的生活为基础创造出来的。
桂南采茶戏的表演程式
博白县文化馆原馆长陈声强,是玉林市采茶戏的著名人物,醉心采茶戏将近40年,他的表演形神兼备,生动传神,备受观众的欢迎。2007年11月,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他就榜上有名,是玉林市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人。因此,他对桂南采茶戏可谓是娴熟于胸。
陈声强告诉记者,采茶戏的表演通常为1男1女,或 1男2女,所以,最初的采茶戏,也叫“三小戏”,到后来才发展为数人至十数人的集体歌舞。表演者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手拿钱尺(鞭)以做扁担、锄头、撑船杆等道具,女的则手拿花扇,以做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或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采茶活动是采茶戏的生活根基,因此表演的内容多为种茶、制茶的劳动过程。采茶戏的舞蹈动作一般也都是以模拟采茶劳动中的动作为主,也有模仿生活中的动作,如梳妆、表示青年男女爱慕之情等等。有的地区在表演的过程中,还经常穿插演唱一些与茶无关的小调,所唱的曲调和数量,则根据采茶表演的时间和内容而定,一般为2——4首;也有的加入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以增强采茶戏内容的吸引力和情节的曲折性。采茶戏的伴奏乐器通常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而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区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的采茶戏,人们习惯称之为“桂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是在“唱竹马”、“唱采茶”和“采茶歌”等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演唱的次序为:开台茶,开荒,点茶,采茶,炒茶,卖茶。桂南采茶戏属于上面所说的“三小戏”,即由小生、小旦、小丑组成戏的主干,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整个戏曲舞台艺术体系,其表演程式起初是在舞龙、舞狮、唱竹马、唱麒麟中加演,后来又从舞龙、舞狮、唱竹马、唱麒麟中分化出来,独立开班演唱采茶,唱腔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桂南地方特色十分浓厚。
桂南采茶戏的唱词通常为即兴创作,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茶农劳动与生活的采茶歌舞。后来,桂南采茶戏又吸收了一些山歌小调,编为“茶插”。“茶插”的出现,丰富了唱采茶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插入演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内容的“采茶串鼓”。
桂南采茶戏的剧目大多以喜剧和闹剧为主,其内容多为家庭伦理故事,情节生动,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浓厚,传统的剧本有《张三过年》、《剃头二借妻》、《童子上京考试》、《亚兰卖猪》、《一枝花》、《杀狗劝夫》、《烟鬼扫街》、《盲佬闹店》、《公爹送女》、《寻亲》、《撑船》、《卖杂货》、《插田割禾》、《横文柴遇到无天装》等100多个,其特点是以民间故事为主。 但这些剧目由于都是口头传唱,没有文字剧本,各地老艺人都是根据当地当时的情况,不断地进行修改、加工、演出,因此,即使是同一剧名的戏,其情节也不完全相同,至于何时何地由何人创作,就更难弄清楚了。
桂南采茶戏的发展历史
陈声强不仅熟悉桂南采茶戏的表演程式,对其发展历史也是了如指掌。从他如数家珍的介绍中,记者对桂南采茶戏也了解得七七八八了。
1915年,博白民间艺人组织排演了采茶歌舞《王马巡城》,这是桂南采茶戏历史上第一部大型采茶歌舞曲目。新中国成立后,桂南采茶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进行大胆的创新,使剧本和演出的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1956年8月,博白县政府成立了“博白县民间艺术辅导团”,从此,在中***地上有了国办的从事桂南采茶创作和演出的专业艺术团体。当年由博白民间艺术辅导团编导演出的《打杯舞》代表广西上京参加全国汇演获奖,演员们还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1978年,由江西采茶戏移植过来的桂南采茶《梁山伯与祝英台》取得巨大的成功。该剧在博白县城连续演出56场,场场观众爆满。
1981年,自治区文化厅将“博白县文艺队”命名为“博白县采茶剧团”。继《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该团又移植、创作、演出了《奇案姻缘》、《秦香莲》等6部古装戏和《三约湖心亭》、《自作多情》、《重上茶山》、《铁公鸡拔毛》等10多部现代采茶剧。其中,独幕采茶戏《俩亲家》于1981年参加全区专业文艺汇演获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国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桂南采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一方面是由于受当时港台流行歌曲、西方摇滚乐的影响,博白县采茶剧团曾一度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赶起了新潮,致使桂南采茶戏受到严重损失。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批采茶戏人才纷纷经商下海或到附近城市的歌舞厅表演,人才流失严重,桂南采茶进入半个世纪以来的低潮时期。
虽然桂南采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但是在党委和政府及一些采茶艺人的坚持努力下,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1990年采茶舞蹈《斗鸡》参加全区专业舞蹈会演获二等奖。1995年由博白县采茶剧团编演的哑剧《钓鱼》获广西文艺调演二等奖,“广西反腐倡廉文艺会演”银奖。
目前,活跃在博白城乡的采茶戏剧团有博白县采茶剧团、沙河民间艺术团、江宁民剧团、凤山木偶团等一大批艺术团体,共有130多个采茶剧团2000多名演员,年均表演采茶戏2000多场次,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他们的辛勤劳动也换来了累累硕果。2003年9月,博白县采茶戏《清水塘边》代表玉林市参加第10届全国“曹禺杯”大赛获二等奖,并获“2003年北京小品相声邀请赛”优秀奖。2004年6月,采茶小戏《门神下乡》在参加广西第六届戏剧展演中获金奖。2005年4月,采茶戏《烦恼村官老犟妻》在参加在山东举行的全国文艺比赛中获大奖。还有当地群众自编自演的《铁公鸡拔毛》、《公仆情》、《打杯舞》、《三女拜寿》等采茶戏目,在博白及周边地区也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其中还有不少优秀唱段被人们争相传唱。
如今,在博白客家聚居地区,每逢有庙会、观音旦、做社等活动时,常有民间采茶剧团走村串户进行表演,观众多为老人、妇女、小孩,每当演出到高潮时,常有台上台下一唱一和的动人情景,观众和唱时极其投入,戏散后回家也会边走边唱,其乐无穷。
注重传承可望重散“茶香”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孙宝,是一位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近年来对桂南采茶戏颇有研究,他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桂南采茶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进采茶戏艺术自身的发展,培养当地客家人的本土自豪感,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当地政府应该及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以便使桂南采茶戏得以传承和发展。
孙宝对记者说,要更好地发展桂南采茶戏,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整理发掘优秀的传统采茶戏,在整理发掘的同时还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大胆学习别人别地的成功经验。但是,在学习时要注意形式和风格上的统一,不要脱离博白地区独特的客家文化底蕴,任何艺术形式如果脱离它存在的基础,都不会长久健康的发展下去的。二是演出的唱、白都要用客家话、白话,不用普通话。因为,采茶用普通话就好比如京剧用白话、粤剧用普通话一样,非驴非马,就失去了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只有坚持使用客家话、白话才能保持客家采茶戏的原汁原味。三是在器乐方面要以坚持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就当用中国的传统乐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传统艺术形式的文化精髓,才能使观众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真实性。四是发扬艺术民主,贯彻“双百方针”,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作法都应允许保留,不同的创作形式和手法虽然在当时不能为一些人所接受,但是长久考虑对一种艺术形式的长远发展是有益无害的。五是要坚持采茶戏进企业、进社区、下乡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市场“推销” 成了各个行业要求必备的本领。与企业协作、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曾经帮助电影成功走出困境,对此采茶戏艺术也应该加以借鉴,从企业中去寻求赞助法人和协作伙伴,既演“吃饭戏”,也抓“精品戏”。在追求利润和长远投资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公益事业,通过送戏进社区下乡村、组织戏迷社团、开设公益讲座等方式丰富社区生活、关注弱势群体,近年来博白采茶戏剧团就多次进入社区、进入工厂、学校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新风尚,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应该长久坚持下去。六是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几乎大多数的传统文艺都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危机,采茶戏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也不例外。现今演员主要是中老年,年轻人很少,抓紧培养年轻一代掌握这一传统文艺是十分必要,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对于如何发展桂南采茶戏,玉林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国强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曾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太一样,它是活的,而不是一件可以放进博物馆的古董。因此,如何保护好玉林境内的这笔财富,不仅是文化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各界应尽的义务。特别是对于桂南采茶戏等民间艺术,文化部门更要充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但他还认为,这种保护方式只能称为“死保”,而民间文化真正的出路在“活保”,也就是培养传人,让它一代代传下去。像博白县各乡镇成立的采茶剧团,就培养了不少采茶戏演员,无疑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方法,可望让桂南采茶戏重散芬芳,香溢四方……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博白县文化馆原馆长陈声强(右)与侯耀文的合影。

桂南采茶戏的演出情景之一。

走上街头进行表演的桂南采茶戏。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