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收到了《书法报》编辑部寄来的一封信件,打开一看,原来是两份样报。我在20天前创作的一篇杂文《不要让书法远离大众》,已发表在该报第5版上,编辑为李金豹。我是第一次向《书法报》投稿,并没有认识报社里的任何一个人,想不到这么快就被他们刊登出来了,深深地为他们这种只认稿件质量而不认人的负责精神所感动,所以在晚上就特地安排一些时间,专门为《书法报》又创作了以下这篇稿子,以报答他们的知遇之恩——
书法与茶是最爱 轶闻雅事溢妙趣
□梁智华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早在汉代的时候,散茶就开始崛起,开创了瀹饮之法,人们把茶当作仙药,逐步推动了茶业繁盛,饮茶之风遂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自此,中国的茶文化就以扛鼎之姿在世界茶文化中独树一帜,饮茶、品茶、谈茶更成了文人特别是书法家的一种风雅之举。
俗话说:“茶以诗扬名,茶以书远播。”从这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无论是文学巨匠,还是书法大家,他们与茶以及所谓的茶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只要打开浩瀚如海的各种史书,仔细地翻阅一下,就可发现,历代文人特别是书法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关书法与茶的轶闻雅事,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到趣意横生。
宋代文豪陆游是位著名的茶客,也酷爱书法。他出生于茶乡,喜尝品茶,曾出仕福州,调任镇江,又入蜀、赴赣,辗转祖国各地,在大好河山中饱尝各处名茶。茶孕诗情,诗由书出,陆游的茶诗情结,是历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陆游一生中所作的咏茶诗歌多达二百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的茶诗,包括的面很广,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江南茶叶,尤其是故乡茶的热爱,他自比陆羽,“我是江南桑苎翁,汲泉闲品故园茶”。他还认为“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汲泉煮日铸,舌本方味永”。陆游嗜茶成癖,以致于常常深夜里都要带病冒寒亲自汲泉煮茗,有诗为证:“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山童亦熟睡,汲水自煎茗。”他曾有毛笔书写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诗中对“分茶游戏”作了大致的描述。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在这里,陆游表达了自己对茶与书法关系的一种认识,也体现了茶与书法的共同美。
与陆游齐名的宋代苏东坡,一生中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曾这样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 ”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在这里,苏东坡竟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了。
清代的曹雪芹,同样是一位谙熟名茶的作家,也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名著《红楼梦》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品茗文化。据统计,《红楼梦》中关于茶事的描写共55处,其中前八十回43处,后四十回12处。这些生动细致的描绘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茶文化的内容,同时又深刻地拓展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的《红楼梦》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蕴含。
近代孙中山对茶的评价很高,他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茶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学家们所考证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同时,孙中山还精通书法,为我们留下的既有博大豪迈、气势恢宏的榜书作品,也有儒雅、轻松、格调清新、韵味绵长的行书作品。“天下为公”和“乐趣”两幅书法作品,分别在2008年融德书画夏季拍卖会和在2009年北京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了34_72万元和50_4万元高价。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生中最大的嗜好也是书法和品茶。据他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介绍:毛泽东每天睡觉醒来,并不急于起床,总是先用湿毛巾擦擦手和脸,接着才开始喝茶,边喝茶边翻阅报纸,然后再执笔狂书等。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在中国书法中,毛泽东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他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常常练习。所以,有人说,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创新,遂逐渐形成了大家公认的“毛体”,在书法界独领风骚了。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