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聊时,看看书,写写字(或写写帖子)。 人老了,闲下来时剩下的就是回忆。 我也不例外! 这篇就写写自己读书时的一些记忆碎片。 我在村里读到四年级就到镇上去上学。 学校不是寄宿学校,所以住在亲戚家。 那时没有什么义务教育之说,应该说是普及教育。 我不记得读小学是不是用交钱了。 真的! 反正我不记得有问过父母要钱交学费之类。 而初中,因为年年都是“三好学生”,那五块钱的学杂费也免费了。 我不记得有评过什么“三好学生”,只是每次开学时,罗总务都会说你是“三好生”,所以可以免这五块钱学杂费. 由于借住亲戚家,我爸妈也不给伙食费,就是放学时帮亲戚他们挑些水,傍晚去田里边赶鸭回来,或星期天上山帮他们砍柴,扛柴火等…… 别以为去田里边赶鸭回来容易,有时候找鸭、赶鸭到半夜九十点钟都有。 你又不能把农民田里的禾苗踩得乱七八糟,否则第二天农民找上门来就麻烦。
虽小,但工总得做,毕竟放假回家也天天劳动。
一、妈妈送我上学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从我们村(屯)到镇上,走路一般需要三个多小时。 真可以说是翻山越岭。 (现在村村通公路,水泥硬化到家门口,再也不用走路了) 一次我妈妈送我去上学。寨上就我一个人在外读书,还小,不敢一个人去,也背不了一个月的米。 那时,米需要从家里背去。 妈妈背一袋大约二三十斤的大米。 一路上,我和妈妈很少说话。 只是走到半路,妈妈才说,有点累,我们坐下休息一会吧。 坐下来后,我看到妈妈额头上流了不少汗水。 妈妈应该是真是有点累了。 到学校后,妈妈没有买什么东西,又一个人走路回家。 我爸爸读过一两年书,但妈妈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还好妈妈精通本地壮话,所以妈妈这辈子赶集,到街上买东西这些事也难不倒她。 我有个堂哥,就曾经说,我就佩服阿婶她了,一个字都不认得,却能说一口流利的壮话。 毕竟过去寨上很多男人和女人都不会说壮话,不象现在,现在连三四岁小孩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二、我上学了——上学第一天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上学的事。 妈妈用一块白布帮我缝了个“书包”,没有书(本),也没有笔。 学校没有课本发,老师(村里唯一一位民办老师)从墙上撕下一张“台历”(老师没有办公室或办公桌之类,台历就整本挂在教室的墙上),用毛笔在上边写上“我上学了” 那是我第一本“课本”,也是我第一篇课文。 “我上学了”这四个字深深地烙印在我的一生记忆之中! 三、老屋窗口上的几个字 我家老屋窗口上有五个用木炭写的“毛主席万岁”的字(只是“岁”写反了)。 那是我还没上学读书时写的。 那时农村,墙上都有不少这类“标语”,我是照着墙上的“标语”写的。 现在每次回家,我还常常认真地看,只是现在字已有些糊涂,看不太清楚了。 四、倒背如流的一篇“课文” “备战备荒为人民” “荒岗兵战备战八”(第一个“战”可能有误) 上边这句应该是某课一句话。 下边这句是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过去,一篇课文的生字就列在这页书的下边),我记得“八”是指第八篇课文。 但,这篇“课文”并不是我上的,是我三哥他们课本上的课文。 我还没上学读书时,经常去学校玩,模仿我三哥他们背课文而背下来。 四、电影院门口听到别人闲聊 过去读书,并不象现在那么多作业;小学放学回家几乎就没做过作业(不是懒,而是没作业)。 没作业,晚上就经常去看电影。 看电影,是唯一娱乐消遣。 那时没有电视哦,更别说玩手机。 一晚在电影院门口(在等验票进露天电影院)听两个人在聊天。这两个人,有一个我“认识”,镇供销社的。他说“听毛校长说,这学期来一个学生,学习很厉害,考试都是一百分……” 呵呵,他们聊的就是本尊。 那人见我在那听他们聊天就问我,是不是说你? 我老老实实地点点头。 五、打架 农村的男孩子,估计没有不打过架的。 我,小学打,初中打,高中打,大学还差点打。 最“经典”的一次打架是读小学时。那时我刚到镇上读书不久,因为我是乡下农村来的,常被欺负,同学中有个是当地的,人长得牛高马大。 一次不记得是什么原因了,想和我干一架。 我当然也并非好惹的。 一天中午放学路上,他纠集他们寨子几个人(也是我同班同学)一路和我拉拉扯扯。 我是且“战”且走,且走且“路”,不给他们下手的机会。 而我又在寻找“机会” 到镇政府大门前,我突然一拳打在那同学眼眶上,一溜烟跑进政府大门,那几个同学愣着站在大门外,不敢追进去。 小时候,大家都是小孩,对政府这些单位很是“敬畏”,基本上都不敢乱进这些单位大门。 下午,见那同学眼睛红红的,眼眶里淤有血丝。 呵呵~~ 同学挨我一拳,自然很不服气,多次想找机会揍我,甚至扬言要拉我到大桥上,把我丢下河。 可我一直很小心,放学都和我好同学一起结伴同行。 大前年,回老家过年,在镇上(街上)遇到该同学,他说“我已经搬到河对面加油站这边了,等下去我那吃饭” 我说“实在对不住,等下要赶回家,下次有时间一定去” 大家都是同学嘛,同学情永远都在。 六、聊天、吹牛、卧谈会 吹牛逼,我还是擅长的。 反正闭着眼睛瞎吹。 这,我可不是吹哦! 古人说“无肉不成席,无9不成宴” 而读书时,每晚熄灯后,如果没有我(参与),那寝室“卧谈会”基本上就“偃旗息鼓” 有一晚,大家又在吹牛,吹到兴奋时,我说“明晚我不吹牛了,我看你们能不能吹(得起来)” 同学不服。 切,没有你,我们一样可以吹。 第二晚,我就是不吹。 结果,可想而知,静悄悄的…… 初中时,晚上熄灯后,还常有老师悄悄进宿舍查寝室。一晚,熄灯过后,又忍不住吹起牛;这次是谈女人,谈女同学…… 其实那时还小,哪懂得什么男女之间那点事,只是莫名其妙地兴奋而吹牛逼罢了。 结果,在老师一声“咳嗽”声中,空气似乎凝固了。 第二天早操时,我和另一同学一起站在操场的大站台上,头低低的。 七、澡堂 作为南方人,到北方(长江以北)读书,印像最深除了下雪,应该就是澡堂了。 前几天,柳坛有一帖说贵州一女孩第一次进北方澡堂,360度无死角,内心十分的绝望,待了一会就赶紧出来,多一秒都不敢待下去。 我在该帖做了个“回贴”说“这有什么,进去几次就习惯” 确实如此。 小时候虽然经常赤条条站在驮娘江边比比看谁尿得远,但第一次进澡堂还真的害羞、脸红。这倒不是因为自己“小”而自卑,而是很不习惯(其实北方人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大”,嘿嘿) 我记得第一次进去,咱是不敢脱光的,保留着一条裤衩(非花裤衩),感觉别人都是象看怪物一样看自己。他们一定知道,这是南方学生。 我敢说,南方学生第一次去澡堂,百分之百不敢脱光在里面荡来荡去。 但去几次就习惯。 我大概去两三次后,也和一群大老爷们一起进澡池泡澡。 舒服呢! 很多本地学生周末都是在学校泡先澡才回家。 毕竟大部分同学家里根本没这条件。 弄里,胡同里的(公共)澡堂哪比得上学校的。 开始见同宿舍的(当地)同学洗完澡才回家,我心里还想回到家再洗,不舒服吗? 后来才知道很多同学家里根本没那条件。 当然现在应该大不同了。 ————全文完————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