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儿子并不一定就是你儿子”。
从不恋爱结婚又写出《论情爱》的怀疑论哲学泰斗休谟,也是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不可知论,比公孙龙“离坚白”“白马非马”更盛名,笛卡尔、培根在他眼里就是混混。他没有老婆也不做父亲就故去。按照休谟的哲学理论“你的儿子并不一定就是你儿子”,现在中国也流行这个,时钟好像回到母系氏族时代了。
111年前,一个死了老婆的美国鳏公,因为独力扶养六个孩子,被孩子惦记而有了“父亲节”。直面的意义是,有六个孩子,极度艰难,父慈子孝,这样的好父亲,成了“稀有动物”,在今日中国,此等父亲,城里的,发抖音抖抖威风,乡下的,就将名字写在茅坑的门帘上,以为不朽。
好父亲应该是跟子女有仇的那种,比如舜帝姚重华的父亲,死了原配就娶小老婆,然后一起设法“搞死”儿子,烧房子、水淹土埋…与时俱进的,就是跟儿子一起上树偷果捣鸟窝,上山放牛捅马蜂窝,至于读书写字,都用不着教。让孩子极度快乐自由成长,父亲本色。
毛大爷说过“凡是美国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美国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如此,美国的“父亲节”必须反对。
回归到生物学上的“父亲”概念。每一个男人都有父亲,生物学上的父亲和社会学上的父亲(如干爹养父)。但不是每个男人都可以“进化”为父亲,如休谟、康德都不曾做过父亲。曹操是中国史上一个好父亲,但很多孩子都跟他没有生物学关系。曹操的保镖典韦是个狠人,但来不及恋爱娶妻生娃就死在曹操嫖娼时。
社会进步了,大家都带上绿帽去对花钱养的子女搞“验明正宗”,父亲,这样的名词,在词条的释义上,总有修改的法律必要性。
父亲节回到美国去吧,这个节日不停,社会秩序维护有点难度了。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