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用户ID:  879686
用户名:  磁之场
昵称: 

日历

2023 - 5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 2023 - 5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22-11-21 17:10

温习旧知而且习得新知

教材

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51页: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浅析

“温故而知新”的注释有新的看法,包括对疑似差错的指出。

一、新的看法

“温故而知新”可说有两个义项。

义项1,若结合语境“可以为师矣”,则“温故而知新”意为“博古通今”。笔者之详述见11月7日拙文《温故知新四议——七上〈论语〉》。

义项2,若脱离语境“可以为师矣”,则“温故而知新”意为“温习旧知而且习得新知”。它事涉两面:既温习旧知,又习得新知。而教材之释,只涉一面:温习旧知,再以温故去知新(可视作温故的延伸)。

笔者同意教材部分注释,“温故”,说是“温习学过的知识”(概括为“温习旧知”);不同意教材余下注释“(温故)而知新”,即不以“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为然,“而知新”之语意应为“而且习得新知”。

现多用义项2。

二、疑似差错“(温故)而知新”之释之析

1.“而”之释之析。

“而”,而且,表并列,说温故“且”知新,不说温故“以”知新;“而”乃“且”意而非“以”(凭借)意。不视温故是知新的重要的、主要的途径。

2.“知”之释之析。

“知”,众多辞书有“晓得;知道;了解;犹得;得到”等义,教材义为“得到”。笔者拟引申为“习得”,意“新知”为学习而掌握。习得更贴近实际,乃“习”方“得”;习得与教材之释“得到”近义,较之更显主动;习得与教材之释“温习”均有语素“习”,都与学习有关。

3.“新”之释之析。

“新”,新知,未学过的知识,或许是最新的知识,但至少于斯人是未知的,而非注释之“新的理解和体会”。虽说“新的理解和体会”可是新知一部分,但份属极小,更关键是两者前种后属,不可混同。

“旧”,旧知,指知识,“新”,新知,亦当指知识。它俩在“温故而知新”中位置相对应,语法地位相同,语义相类,表达方式相仿,现应一却不一。

三、类比

“臭味相投”可说有两个义项。

义项1(臭读“xiù”)。先义。《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注释,“臭味相投”,指在思想、作风、兴趣等方面合得来,中性。

义项2(臭读“chòu”)。后义。《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释,“臭味相投,指在坏的思想、作风、兴趣等方面合得来,贬义。其中前二辞书均有臭,旧读xiù”的补说。

此外,《新华词典》(臭读“chòu”)之“臭味相投”,注释中性,也无“臭,旧读xiù”的补充说明:与上述两义项存异。

再者,《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古代汉语词典》均立条目“臭(xiù)味”,释义为气味,喻同类,喻志趣,其例句均有“臭味(喜)相投(与)”之语。

大多辞书没立条目“臭(chòu)味”(仅《汉语大词典》立义为“臭恶之气味”的“臭味”条目)。

现多用后义。

参考

《咬文嚼字读<论语>》,栾锦秀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11年9月第2次印刷。

《成语意义演变个案考察——兼论成语意义演变的机制》,黄琳皓,2010年4月。


类别: 七年级上册 |  评论(0) |  浏览(1034) |  收藏 |   本文固定链接 | 推荐
发表评论
已有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