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2022-07-21 09:06
一、叙事须合逻辑;二、说语感,看类比;三、从清白说开去
一、叙事须合逻辑——八下《时间的脚印》 教材 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第43页(各自然段前序号为笔者所加,其中第二自然段分②、③分两部分): ①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②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③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④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⑤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 浅析 文章的序次似应调整。 原文叙事语意为:①时间过去,②人为记时总说,③向非人为记时过渡句,④非人为的岩层记时,⑤人为的用水滴记时,⑥问非人为的岩石怎样记时。 调整后叙事之语意的顺序为: 1.①时间过去; 2.②、⑤人为记时的总说、例举; 3.③向非人为记时过渡句; 4.④、⑥非人为记时之岩层记时及对它怎样记的设问。 明显,调整后叙事合逻辑,原文则相反。 笔者于2018、2019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二、说语感,看类比——八下《回延安》 教材 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回延安》,13、15页: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浅析 “我认不出了你”一说似不妥。 一、语感 教材——我认不出了你。 改动1——我认不出你了(“了、你”换位)。 改动2——我认不出了(删去“你”字)。 改动3——我认不出你(删去“了”字) 三个改动都说得过去,而教材则说不过去。 若考虑押“i”韵则改动3较好。 若忠于原意则改动1较恰当——只换位。 二、类比 按改动1说事。 . 1.1 我走不出了围城。(×) 1.2 我走不出围城了。(√) . 2.1 我说不服了你。(×) 2.2 我说不服你了。(√) . 3.1 我写不完了这报告。(×) 3.2 我写不完这报告了。(√) 笔者于2020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三、从清白说开去——六下《石灰吟》 教材 2021学年六年级下册《石灰吟》,58页: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①。 粉骨碎身浑②不怕, 要留清白③在人间。 注释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浅析 注释似有失偏颇且体例不一。 一、注释之有失偏颇 注释③“清白”,只说“指高尚的节操”,即只注言志,不注咏物。实际上,“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有咏物之状(描述)。 要留清白在人间——咏物之状成品纯白,言志之指清白做人。 . 《石灰吟》,咏物言志。其咏物,石灰生产过程及用途;其言志,指本人经历、意向、决心。咏物是言志的基础,实写,客观,具体;言志是咏物的升华,虚写,主观,抽象。打好基础,利于提升。没有咏物,无源无本。 第四句之“清白”于石灰而言,偏义取其“白”,白的颜色,像霜或雪的颜色;“清白”于人品而言,意为纯洁,没有污点。共通处在没有其他非白之色,犹如没有污点。 二、注释之体例不一 全诗四句,只注最后一句之言志。实际上,句句均咏物言志,一语双关。看其他三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咏物之状锤凿开采,言志之指历经锤炼。 烈火焚烧若等闲——咏物之状猛火烧制,言志之指不惧艰险。 粉骨碎身浑不怕——咏物之状碎裂成粉,言志之指不怕牺牲。 . 最明显的是第二句“若等闲”,第三句“浑不怕”,均为模仿人之心态,人之意念,这些不是言人之志又是什么?既然“清白”句注为言志,那么,其他句之言志,也应一一注之,以免全诗体例应一却不一。 笔者于2019、2020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