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用户ID:  879686
用户名:  磁之场
昵称: 

日历

2023 - 3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3 - 3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22-06-18 12:14

引号,如何是好——二下至九下与《用法》

引号,如何是好——二下至九下与《用法》

说明
    《用法》,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的简称,2011年版,第四版,最新版。
教材
    2021学年小学、初中语文下册:
    1.“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八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40页
    2.依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六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84页)
    3.例如写桃树在风雨里“哆嗦”“挣扎”,……(七下《一棵小桃树》,119页)
    4.“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选择其中一句话,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的理解。四下《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25页
浅析
    教材这四个例句中,引号之间似应用点号点断却没用。
    一、例句中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并列分句之间均须停顿。
    如“1”之并列的主语成分“‘缺月’‘疏桐’‘漏断’”,它们之间不可不停顿的“缺月疏桐漏断”般说,而应有停顿的“缺月、疏桐、漏断”或“缺月,疏桐,漏断”般说。“2”、“3”、“4”大致同,不赘。
    二、引号、标号不表停顿,点号才表停顿。
    国标《用法》:
    引号,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引号是标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点号,“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停顿和语气”。
    教材例句中引号之间应停顿却无点号点断,这有违国标关于引号、标号、点号的基本用法。
    三、引号之间没点号点断就不停顿。
    如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就可以清楚地把握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再塑’‘我’生命的过程。”
    “再塑”与“我”之间没点号点断,就应看作读作不停顿之“再塑我”,而非停顿之“再塑、我”或“再塑,我”。但教材例句若都看作读作不停顿,则又无一说得过去。
    四、教材之误。
    1.教材视例句中的引号可表且已表停顿(显眼)。这与“二”相悖。
    2.教材视引号之间只有停顿且只有顿号点断停顿之唯一。这与“三”相悖。
    再说,即使引号之间的停顿,也并非只有顿号点断之唯一。教材例句“1”引号标示的是句子的并列的主语成分,例句“2”是句子的并列的宾语成分,“3”是(宾语成分)主谓短语(桃树在风雨里“哆嗦”“挣扎”)的并列的谓语成分。它们的引号之间,均既可顿号点断,亦可逗号点断。顿号点断,停顿时间较短,语速较急;逗号点断,停顿时间稍长,语速稍缓,并有强调、突出该句子成分的效用。例句“4”是句子的并列分句,它的引号之间只宜逗号点断。
    3.除前述教材四个例句外,小学、初中各年级下册类似差错之处还见于:
    二下 59页。
    三下67、69、82页。
    四下26、56、70页。
    五下8、10、65页。
    六下27、50、85页。
    七下46、50、60、61、74、78、92、97、107、137、155、161、167页。
    八下5、8、18、40、49、76、85、109、122、129、130、131、133页。
    九下6、9、20、45、52、61、63、65、78、79、89、93、101、102、110页。
    笔者于2016、2017、2019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五、国标之误。
    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用法》)
    从“通常不用顿号”可读出(本文只针对引号之间说事):
    读出之1.引号之间只可停顿不可相反。但“三”引号之间不停顿咋办?
    读出之2.若点断只可顿号不可其他。但“四·2”可顿号也可逗号咋办?
    读出之3.顿号可用可不用,而不用则是常态。但不用时岂非默认引号、标号可表停顿且表了停顿,岂非否认点号才表停顿?
    之所以反对《用法》所述,是因为并列的引号之间有可能不停顿而非只有停顿之唯一(见上之“三”与下之“六·4.1”),又因为停顿的点断有可能不用顿号而非只有顿号之唯一(见上之“四·2”与下之“六”)。
    国标之说,无法自圆。但若圆说,也无不可,修修《用法》呗:
    修订之1:引号之间只有停顿之唯一。
    修订之2:停顿只有顿号点断之唯一。
    修订之3:引号(标号)也可表停顿。
    这三个修订可能全是戏说。
    问题或循另一思路解决:先对句中并列的引号“视若无睹”(模拟删去),再对无引号的文字考虑停顿与否,若停顿则考虑用什么点号,然后点上,最后恢复引号。
    如教材例句1.“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1.删去引号: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2.考虑停顿: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3.点号点断: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4.恢复引号:“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当然,例句1的引号之间,是也可逗号点断的。
    其实,“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之“通常”有三:
    1.通常要停顿(有时不停顿);
    2.通常是较短较小的停顿(有时是稍长稍大的停顿);
    3.通常用顿号点断(有时其他点号点断)。
    既有通例,当有特例(无论多寡),所以不可一面倒说只有通常而绝对化地否认特殊、偶尔。
    六、范例。
    1.教材之范(“1.1”引号标示的是并列的宾语成分;“1.2”也是并列的宾语成分,且分别用逗号、分号分层点断;“1.3”是并列的分句)。
    1.1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七下《阿长与<山海经>》61
    1.2 ……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人教版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103页
    1.3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七下《太空一日》138
    2.辞书之范(“2.1”分别用顿号、逗号区分层次,逗号点断的为并列的宾语成分的第一层次,顿号点断的为并列的宾语成分的第二层次;“2.2”引号标示的两句,前句标示并列的宾语成分,后者标示偏正短语“‘太极’、‘无极’问题”中并列的定语成分)。
    2.1 《现代汉语词典》——《凡例》……在字的右上方标注阿拉伯数字,如“按1”、“按2”,“白1”、“白2”、“白3”、“白4”。
    2.2 《辞海》——【陆九渊】……治学方法是“立大”,“知本”,“发明本心”。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在“太极”、“无极”问题和治学方法上,和朱熹进行长期的辩论。
    3.严肃文体之范。
    3.1 标有引号的并列的主语成分之间用顿号点断——第一千二百五十九条 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超过”、“以外”,不包括本数。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3.2 标有引号的并列的宾语成分之间用逗号点断——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都说“党员带头上、我们跟着干、脱贫有盼头”,“我们爱挂国旗,因为国旗最吉祥”,“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
    4.如果不限于“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之“并列成分”而只是引号之间,则范例更多。
    4.1 不停顿(若停顿则会误读为“购买、尖阁诸岛”或“购买,尖阁诸岛”):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10日在记者会上说,日本政府在有关内阁大臣会议上决定,由政府“购买”“尖阁诸岛”中的钓鱼岛、北小岛和南小岛,将这三个岛“收归国有”。(《羊城晚报2012-09-11头版)
    4.2 停顿,用逗号、冒号、句号或问号点断的:
    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六上《好的故事》120
    而从今日起,“转发”有了“注意事项”:“对所转载信息是否作出实质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标题,导致其与内容严重不符以及误导公众的可能性”,是法院判断转发者过错及其程度的依据之一。(《羊城晚报》2014-10-10A3)
    他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他的好帮手,……(六下《鲁滨孙漂流记》22页
    什么是“行走”?“行走”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羊城晚报》2012-06-01,A25
    4.3 也可叹号点断的:
    千古绝唱,不朽壮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须停顿时应用点号点断与否这个问题上,辞书与严肃文体都用的占优,教材不用的占优,国标不用。报刊取样不多或没有,不好定论。
    如前所述,引号之间须停顿时应用点号点断却不用,在道理上说不过去(见“一”、“二”、“三”),在语言实践上行不通(见“四”、“五”、“六”)。
    七、或曰,《用法》是国标,不会有错。
    答曰,语言实践是检验的标准。看问题应当“不唯时,唯史;不唯事,唯实;不唯势,唯是”(摘自K12语文教学论坛)。
    1.若上之“五、六”为真,则《用法》有错亦真;反之方假。
    2.若之前拙文《从题目到语段——从七下、八下、九下到<用法>》(可网搜)之“三”为真,则《用法》有错亦真;反之方假。
    请教材负起激浊扬清的职责。


类别: 二年级下册 |  评论(0) |  浏览(5791) |  收藏 |   本文固定链接 | 推荐
发表评论
已有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