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日是第二天?——新差错31(九下《邹忌……》)
说明 新差错,指本学期才发现而非之前没有的疑似差错——或许并非差错。
教材 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127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注释 〔旦日〕第二天。 〔明日〕次日,第二天。 浅析 “旦日”注释为“第二天”似可商榷。 一、“旦日”有三个义项 1.《汉语大词典》——【旦日】①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左传·昭公五年》:“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杨伯峻注:“旦日者,日初出也。”《史记·陈涉世家》:“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八:“太祖闻叶赫兵来时,时已夜半。恐我军昏夜出,致惊国人,传语诸将,旦日启行,遂就寝甚酣。②明天;第二天。《谷梁传·宣公八年》:“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范宁注:“旦日,犹明日也。”《汉书·高帝纪上》:“于是飨士,旦日合战。”颜师古注:“旦日,明日也。”《新唐书·李光颜传》:“乃饬名姝,教歌舞、六博,襦□珠琲,费百钜万,遣使以遗光颜……光颜约旦日纳焉。”③特指农历初一日。(书证略) 笔者注:“£”为“衤+属”,义为“长襦”。“襦”,短袄,短衣。 2.《辞源》——【旦日】①天明时。即平旦。《左传·昭公五年》:“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史记·陈涉世家》:“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②明日,第二天。《谷梁传·宣公八年》:“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集解》:“旦日,犹明日也。”《史记》一○五《仓公传》:“臣意复诊之,曰,当旦日日夕死。”③特指农历每月初一日。(书证略)
简言之,第一义项为“天亮时(天明时)”,第二为“明日,第二天”,三为农历初一日。下面就第一、二义项说事。
二、用第一、二义项分别代入原文
1.以第一义项(白天)代入:旦日,客从外来——白天,客人从外地来拜访。 2.以第二义项(第二天)代入:旦日,客从外来——第二天,客人从外地来拜访。
“白天”较“第二天”,故事的情节更紧凑。当天之“朝”,邹忌就有与徐公比美之念及对妻对妾之问,接着即日的“白天”而非延至“第二天”就对访客询问,显迫不及待,也自然而然。如此述说,矛盾更集中,高潮更看涨。作为《战国策》的作者,应优选紧随其后的“白天”而非晾了一天的“第二天”。
三、把“旦日”、“明日”都用“第二天”代入译文
原文:旦日,客从外来……明日徐公来 译文:第二天,客人从外地来拜访……第二天徐公来拜访。
“旦日”、“明日”都说成“第二天”,显得紊乱。为免紊乱,有其他译文把“明日”译成“又过了一天”的。即:
第二天,客人从外地来拜访……又过了一天徐公来拜访。
但如此增字译文,其所增之“又”、“过”,原文皆无出处,即无可意会之据,实不足为训。 或言之,若按教材“旦日”为“第二天”计,则“明日”实为第三天了,但“明日”又不好释作“第三天”的。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