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2018-06-07 08:26
如此改写是大大地露拙了
如此改写是大大地露拙了 (接上) 3.课文删除原著赴渑池会之前廉颇的“计曰”。 原著——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 课文——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原著廉颇参与渑池会之行的商议,不但“计曰”,而且牵头(“廉颇蔺相如计曰”),课文之删就是造假。廉颇之“计曰”,有见地,有骨气,有担当。删之变无。再说,课文“赵王和大臣商议说”之“大臣”应隐含廉颇,因廉颇是大将军,而非路人甲路人乙,甚或较一般大臣还重要(原著“完璧归赵”中之句“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可证)。若隐含,则廉颇则如“大臣”般懦弱;若不含,则廉颇连大臣都不是,这可能吗? 原著廉颇之计曰,发声在“赵王畏秦,欲毋行”之后,是冒着被贬斥、罢官甚至杀头的风险的,但他为赵国利益而无所顾忌。这为后来他负荆请罪所展现的性格——为了国家安危可以舍弃个人恩怨——埋下伏笔。这伏笔不是应保留以使得前后呼应的吗? 二、课文不当地改动原著的重要语意 4.课文把原著渑池会的第一次较量“鼓瑟与击缶”的“令”改作“为”。 原著——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课文——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令,动词,命令,上级对下级发出强制性的指示。以上御下,霸气大张。 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受益者,相当于“替”或“给”。毫无“令”意,气势锐减。 两者词类、词义不同不近,不可不应互文。 原著之“令”,是点睛的字眼,而秦御史随手写就,且“前书”无须驱使,高度自动化,明显是预谋;而课文改作“为”,且叫才记(“秦王就叫人记下来”),逊色多了。原著从“请奏瑟”到“令赵王鼓瑟”,秦方前恭后倨,对比十分强烈,课文改写变无,是大大地露拙了。 5.课文把原著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怒发上冲冠”改作“理直气壮”。 原著——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 课文——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怒发上冲冠”与“理直气壮”不可同日而语。 怒发上冲冠,状盛怒,形象,夸张,极具语言艺术特色;理直气壮,无丝毫怒意,抽象,平实,无出彩处:两者云泥之别。 还有什么词语更契合此时此地的蔺相如的呢?再说,这是“怒发冲冠”成语之源,很好且难得的知识点的教学抓手,怎能弃如敝履。 若可则可——把岳飞《满江红》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改为或释作“理直气壮,凭栏处,潇潇雨歇。……”。 是可改,孰不可改! 若非“怒发上冲冠”而是“理直气壮”,何来作者司马迁“太史公曰”——“方蔺相如引璧睨柱,……一奋其气,威信敌国”?何来学者李晚芳“管见”——“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理直气壮”,只是常人、常态,怎可说是“奇事、奇文、奇话”,怎可说是“琅琅于汗青糜间,千古凛凛”? 6.课文把原著“完璧归赵”的“舍相如广成传”改作“回到宾馆”。 原著——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课文——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 课文之“回到”,隐含对象为“原来所在地”,而原著“广成传(宾馆)”只是秦方刚安排(“舍”)的住所而并非早早就住下之处,即并非“回到”。如此改写呈逻辑性差错。 三、课文不当地改动原著重要之事的情节 7.课文改动原著渑池会的第一次较量“鼓瑟与击缶”之“鼓瑟”的起端。 原著——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课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原著较合情理。一是提出“请奏瑟”时机较好,此为“饮酒酣”之时,气氛较融洽,对方警觉性有所降低而较易入彀;即使被拒,也能以喝多了敷衍过去。二是话语婉转,“请奏瑟”意为“请允许我向您献上瑟”,虽意即要求赵王弹瑟,但不能不顾外交礼节地直白,毕竟渑池会名义上还是双方的友好会见。请注意,原著之“奏瑟”,并非“弹瑟”而是“献上瑟”(“鼓瑟”才是“弹瑟”)。而课文秦王则全无外交手腕,只是赤裸裸地“要赵王鼓瑟”,低能儿一个。 原著文学性较强。秦王开始时言词得体,恭维语“窃闻赵王好音”,礼貌语“请奏瑟”;事成后秦御史则迫不急待前书曰“令赵王鼓瑟”,立马露出狰狞,翻脸比翻书还快。课文毫无语言艺术可言,秦王直接就提出“要赵王鼓瑟”,而赵王也就乖乖地去“鼓瑟”,双方言行均无可圈点,较原著真的是差得太多了。
(拙文较长,分期上贴,待续)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