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西江文化话桑梓
李俊康
一 返屋企,在一起, 西江文化话桑梓。
清晨,推开酒店的窗子,映入眼前的是一条大江,可听到江面上汽笛声声,远处山峰上是允升塔,迎接着冉冉升起的朝阳。 这次到故城是出席梧州学院一个《西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论坛,在下发的论坛资料中,除了论文集外,有一本《返屋企》民俗刊物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学院成立的一个民俗学社刊物。在省城时间久了,一下子看到一份由最俗的粤语(白话)母语“返屋企”命名的刊物,一种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返屋企”是粤语(白话)回家之意,有文化寻根,寻找心灵回归的意思,特别在社会上人心浮躁的当下,提出“返屋企”有着重要意义。 “返屋企”民俗社,由梧州学院何华湘博士发起倡导成立,缘自其母校华东师大“海上风”民俗学社,它一出现就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在返屋企民俗社基础上,学院发起举办“西江文化传承与传播”论坛,同时成立“西江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旨在打造一个西江学派研究的新平台,为母亲河西江呐喊服务。 在“返屋企”几天的论坛研讨及考察中,我似乎触摸到一些浓浓的东西,它们既是故城的乡愁,也是母亲河、西江的乡愁。 二 返屋企,粤语起, 乡音不改乡愁里。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江最大的乡愁莫过于粤语(白话)了,这也是为什么把粤语(白话)称为西江人的母语,即母亲河西江语言的缘故。 叶国全罗康宁在《粤语源流考》中强调,粤语形成于西江中部。它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汉族移民从中原带来的,且保留较多古汉语特点的一种方言。 当年,秦始皇五十万大军开凿灵渠进攻岭南以后,他们便成为了南下的第一批汉族移民,也是最早在岭南的“雅言”传播者。久而久之,在雅言的基础上,一种融合百越族元素的新方言粤语便诞生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西江沿岸的人们都说着相同语言的事实。 粤语是越化的汉语,有九声九调。 粤语保存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如把“回”称为“返”,“家”叫作“屋企””,稻谷叫作“禾”等,都是古汉语的用法。把钱币叫作“银子”,“卒之”表示最后,以及“估勿论”“于是乎”“旧时”“几时”等,都可以在唐宋诗词中找到痕迹。 现代粤语和壮语有不少相同的语法,而与汉语语法相去甚远。如“水大”、“菜干”、“人客””等,将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后的倒装句结构,在现代壮语中普遍存在。又如“掘尾龙”的“掘”,即是古越语发声。其它常见的还有蒲、布、那、罗、都、思、良等。粤语特别钟情于“水”,称“水”为“财”,如醒水(机灵)、薪水(工资)、威水(威风)等,它们表达的意思也千差万别。 历史上,梧州是汉苍梧郡广信县的治所地,曾经作为交州岭南首府三百多年。 显然,粤语的形成与广信作为孕育“三陈四士”等一批文化精英的文化圣地,“经学远在苍梧”的文化文脉,岭南首府的历史地位,以及苍梧王赵光“和辑百越”、“与越杂处”的民族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说粤语的根最终选择了苍梧,选择在广信。 除保留入声、古汉语词汇以及“古越语”的遗留之外,梧州话留存古汉语的全浊音,这是粤语形成于西江中部广信(梧州)的强有力的证据。如“婆婆(波波)妈妈”“穷(共)则思变”,括号内为梧州话“波”“共”声母发全浊音,相对应的“婆”、“穷”声母发清音。语言学界公认,“浊音清化”是汉语各方言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即人口越集约,交流越广,语言会变得越清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城里人较乡下人,西江下游大都市人较其它小城镇人说话更悦耳清化的道理。 相对于北方官话的文言文而言,粤语作为本土语言更加易懂而且口语化、平民化,因此,人们常常把粤语称为白话。粤语在西江中部孕育以后,开始沿着西江向上、下游而传播开来。 后来,我们一行人到了龙圩区泗化洲,去考察当地民俗文化--下俚文化。一路上,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毛廷贵和副会长彭志创热情洋溢的解说,让大家从梧州各个著名的景点里亲自体验了一把西江文化的魅力 。 泗洲岛为梧州市长洲区西江上的一个小岛,有世外桃源之称。这里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歌撩人。泗洲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贡品荔枝之乡,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原住民居住,世代传唱“下里巴人”白话歌,到明代发展成为下俚歌。时代变迁,下俚歌曾经濒临失传,后经苏文龙教授抢救,2014年入选广西第五批非遗名录。 贡品荔枝下俚歌,源远流长故事多,下俚。 泗洲历史从此起,更多故事似长河,下俚。 听着悠扬动听、原汁原味的下俚歌乡音,深深地勾起了我这个远方游子的缕缕情思。 三 返屋企,拜阿嫲 西江龙母显灵时
梧州乡愁,离不开两条大江,大江离不开龙母水神。 龙母原是古代西江氏族首领,因豢养龙子成为西江流域的保护神。她“利泽天下”,带领百姓抗洪救灾,治理自然灾害,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因而得到历代朝廷赐封,受万民敬仰和爱戴。据统计,西江流域有龙母庙几百座之多,最大的是悦城龙母庙和梧州龙母庙。 清程鸣《孝通庙旧志》记载:“龙母娘娘,温氏,晋康郡程溪人也。其先广西藤县人,父天瑞,宦游南海,娶悦城程溪梁氏,遂家焉。”藤县龙母庙在水东街胜概坊。按: 龙母,嬴秦祖龙时之神也。温姓, 或曰蒲姓,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人。豢龙潭犹存。或曰一都水东街孝通坊人,故其庙名孝通。这也是宋大观二年朝廷给广东悦城龙母庙赐额“孝通”的缘由,盖取龙子卜地移坟之意。 梧州是龙母故乡地。悦城是龙母升天地,也是龙母汉化成熟之地。 梧州龙母庙坐落于西江和桂江交汇处古漓水关附近,这是对岭南有着深刻影响的两条水路:东西走向的西江和南北走向过灵渠的古水上丝绸之路。龙母文化是中华龙图腾与百越蛇图腾的多元文化之结合。 梧州龙母庙香火灵验家喻户晓,走在河东骑楼城里,一抬头便可以看见城北方向不远处高高在上的龙母圣像,这是全国最大的龙母像。龙母慈祥的目光看护着江上来往的船只,给它们以平安航行的力量。 梧州龙母庙建于何时,无从考究,但是从当年陈执中的诗句中似乎可以找到其中的一些答案。 陈执中(990-1059)大学士,字昭誉,江西南昌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曾任梧州知府。曾经作《题苍梧郡》,其中有“龙母庙堂神鬼集,鳄鱼池近介鳞趋。朝台望断归岐路,冰井频窥爽发肤”的诗句,说明北宋初期梧州已经建有龙母庙。 宋熙宁八年,交趾辅国太尉李常杰率8万兵大举攻宋。九年(1076年)七月,宋朝廷反击,命郭逵率10万秦晋锐卒经长沙进抵桂林,沿水路南下过漓水关出击,同时令广南东路率一万水军自广州西进。最后在富良江大败交趾军。 1077年,宋朝廷为表彰龙母“海不扬波”护航有功,封龙母为永济夫人。后又敕额“孝通”,从此,悦城龙母庙由博泉庙改称孝通庙。 由此可见,宋军南征交趾时“海不扬波”的护佑祈福作用,不仅有悦城龙母庙的功劳,更有梧州龙母庙的功劳,因为宋朝大军主要是经漓水关水路出击的。 联系历史上秦始皇召龙母进宫,以及马援、狄青南征交趾,均经过灵渠、漓水关水路,因此,保证古漓水关水面船只平安出行是何等重要。于是,过往船只经过此地笃信祖先崇拜祈求龙母阿嫲保佑,蔚然成风。 民间传说鉴真第五次东渡失败,辗转经古水上丝绸之路到梧州,住云盖山光孝寺休憩。鉴真特地率僧众前往梧州龙母庙,对西江女神龙母娘娘隆重参拜、祈祷,由于参拜了龙母,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才能够成功。若按此传说,早在唐朝已建有梧州龙母庙。 由此可见,龙母不仅是西江的保护神,而且也是古水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神。 历史上,梧州战火不断,很多庙宇都遭到了严重烧毁破坏,唯独龙母庙得以幸免保存下来,这真是一个奇迹。 农历五月的梧州,是一个龙图腾祭的欢腾节日,人们用各种方式延续着千年的古老传统。纪念龙图腾的活动很多,除了龙母诞朝拜龙母外,记得小时候,骑楼城还有舞龙表演。这时候,母亲便牵着我的手,分开拥挤的人群,在舞龙底下来回走动,说是这样可带来吉祥好运。尽管害怕鞭炮声,也强忍着,一面捂着耳朵,一面跟随着母亲钻到舞龙下面去感受一些龙的仙气。 从梧州龙母庙、锁龙桥、系龙洲,以及龙母诞、舞龙、赛龙舟、游龙船水等,与龙、龙母有关的地名习俗,我想起了西江上“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百越古风,但愿这些古风习俗祈福愿望,能够带来国泰民安,以及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与力量。 四 返屋企,串骑楼 六堡飘香万里时 走在梧州骑楼城里,每一片砖瓦、一块牌匾,到一座水门,斑驳墙柱上的一个铁环,都是满满的记忆,装满了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我们乘坐的海事船围绕骑楼城顺着江水漂流而下,一路上江风扑面,西水涛涛,好不惬意。好久没有这样乘坐船只航行了,我不由得想起了上个世纪60年代由梧州到北京求学的情景,第一次乘坐一种叫花尾渡的客船,由小火轮拉着,在船上床铺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便到了广州,再从广州乘火车到北京。后来西江沿岸有了高速公路,特别是通了高铁,花尾渡和轮船已经成为了尘封的历史记忆。 我们乘坐海事船航行到鸡笼洲小岛后,折返回来到骑楼城桂江处码头上了岸。当我看到五丰大酒店,酒店北面是九坊路77号——梧州税务局宿舍公寓旧址时,眼睛不由得一亮,因为这里是我们一家七口人曾经住过的公寓的缘故,近40载春秋光阴,一直到上个世纪末骑楼城旧城改造才搬出。如今,税务局宿舍早已不见了踪影,然而儿时点滴生活记忆却总是辉之不去,有道是:返屋企,乡愁起,儿时生活满记忆。 后来,我们走进了骑楼城陈伯昌六堡茶培训班基地,坐在古色古香的教室里,一面品尝六堡茶,一面看有关茶艺表演,听讲解六堡茶的前世今生故事,大家兴趣很高。梧州六堡茶,属黑茶,醇化茶,历史久远,清嘉庆年间就列为全国名茶,一直以外销南洋国家为主,以原产于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 在六堡茶馆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用竹子编织的小小篓筐包装的六堡茶,据主人介绍,用竹篓包装有利于茶叶通风贮存及醇化,使茶的滋味更浓、色泽更深。 喝上六堡茶,广西民大张景霓教授分享了她在韩国首做交流学者时的一点体会。一次首尔聚会时,有韩国教授向张打听中国南方有一种名茶六堡茶,在韩国很受欢迎,后来,张教授再次去韩国时还专门从广西带去一小篓筐六堡茶,韩国教授非常高兴,他们一起邀请张教授在首尔一家高级茶馆来品尝六堡茶,说只有高级茶馆,才配得起六堡茶。 梧州学院何华湘教授也和大家分享了她与六堡茶的不懈缘分。何教授是在上海华东师大读博期间才跟老师学会喝茶,喝上六堡茶后,竟然须离不开了,为此,她写下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来赞美六堡茶: 《六堡茶》(摘录) 何华湘
在你之前 我也曾迷恋过其他 或柔或烈,或醇或涩 至今还有不能忘怀的美好 可是怎么偏偏就邂逅了你 在鸳江春泛的涟漪里 在云雾袅袅的 山谷里
就好像 嚼着槟榔的姑娘 一路走来,目不斜视 两颊的红云燃烧着醉意 谁也不知那明亮的眸光中 陈着多少岁月的秘密 关于土地、村庄 和四季
最后,文化人为六堡昌非遗传习田野调查基地剪彩。 返屋企,难得坐在充满记忆的骑楼城里,品尝着沧桑的六堡茶,我感触很多。品茶如品历史人生,这里面既有六堡茶的跌宕起伏,与六堡茶的不懈情缘,也有古老骑楼城的斑驳及满满的乡愁记忆。 五 返屋企,聊乡愁 文化寻根人心齐
返屋企几天来,我与一群文化人走马观花,看文化,聊乡愁,收获不少。 龙母、骑楼、六堡茶和粤语等,既是故城梧州的乡愁,也是母亲河-西江的乡愁。 这时候,我想起了华东师大仲富兰教授在论坛主题演讲中采用的一张解放前西江的老照片,当时立刻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照片上两位老者聚精会神看书的神情,很好地诠释了西江儿女人穷志不短的坚毅和执着精神,也许,这就是西江文化的一种精神吧。 追寻西江文化的根,了解西江的前世今生,将更加坚定我们前行的决心。 有诗曰:
论坛邂逅“返屋企”, 西江文化话桑梓。 龙母香火千年情, 骑楼街巷百世痴。 六堡飘香茶船道, 乡音乡愁细语时。 鸳鸯秀水向东流, 江天一揽粤东西。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