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原创]重阳时节游允升塔 (游梧州之十三、下)
[原创]重阳时节游允升塔 (游梧州之十三、下) 允升塔原来并不是叫允升塔,是叫文笔塔,又叫文星塔。 叫文笔塔在中国是有民间民俗文化原因的。中国到处有文笔塔。文笔塔是一种具有特定象征作用的符号,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叫文笔,自然与读书有关。文笔塔,就是状元塔。 在古代,是靠科举考取功名,学而优则仕,每个地方都希望多出一些文人入仕。建文笔塔,锁水口、镇山川、蓄文脉、出人才,寓意魁星高照、以昌文运。文笔塔在所有的建筑中,是最具亲和力的一种。这其中寄托着平民百姓的一种普遍心愿:尊孔崇文、文出高官。 允升塔前的“升”字凉亭:
文笔塔的建造目的在于一个“文”字,兴文运(即兴官运)。塔则被认为可填补当地在风水上的空缺,谓之补地气。因此,文笔塔的选址特别的讲究风水。建文笔塔,必须高过别的山,即发科甲。塔源自佛教,从佛教中换以文笔之名,属神仙中主管功名利禄的文星而建,必定文运亨通。文笔塔的建造方位常在城镇的西南向,成为每一个城镇西南向必不可少的点缀。梧州三江之水尽出东粤,注定要成为穷乡。梧州人想尽办法要锁住水口、留住财源。于是,便有了系龙洲、锁龙桥、还有文笔塔了。 (资料图)修缮前的允升塔:
允升塔修缮后的简介: 现在的允升塔:
梧州允升塔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锦屏山顶上占地面积41平方米。由郁林刺史恒梧和梧州绅士购材兴建,塔高7层,约36米,六角形,砖木结构,每边长3.9米,塔檐由砖质三角形4拱叠成7层,并有如意浮雕图。塔门圆形,各层置3方窗3圆窗,一铁梯从塔内直通塔顶。塔落成时叫文笔塔。清道光四年,两广总督阮元巡视梧州时为塔题额:一层“秀发梧江”,三层“观文成化”,五层“光射斗牛”,并作诗:“云山郁蒸,江水澄凝。得此高塔,势欲上腾,梧冈吉士,从此其兴”。意思是说,在这里建了一座纪念文昌神的高塔,梧州人从此必定兴旺发达,必定人才辈出、必定像鲤鱼一样腾空而上跳龙门、从此必定仕途坦荡。取其意,定塔名为“允升”。文笔塔、允升塔,都是寄托了梧州人民的良好愿望。
清代道光年两广总督阮元题诗:
塔前面清两广总督阮元的雕像及简介:
“得此高塔,势欲上腾,梧冈吉士,从此其兴”,有了这座高塔的保佑,梧州必定从此兴旺发达(“从此其兴”),人才辈出(“观文成化”,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要读书,才会知书识礼、才有做事、治国的本事。又因为山下埋有一把宝剑。这把宝剑是越国炼剑师欧冶子铸造,是把“龙精剑”,由南越王赵佗赠给其族弟、苍梧王赵光的。赵光在此山建了个越王台,弃武从文并把宝剑埋于此山中;剑锋利无比,入地千年不朽且还夜放亮光。剑光射斗牛,如火烧之状,这座山后来成了火山。 允升塔前的石刻诗句雕像:
古代人迷信,说梧州火灾是火山引起的。为此,在山顶建了一座七级宝塔和山坡下建一座名南山观的庙来压火神。明朝隆庆二年间(1568年),总督张瀚为避火灾而将火山更名为冲霄山。“冲”从水,“霄”从雨,意即以水雨克火。克火后山青水秀又名锦屏山,与城区隔江相望。据说,火山一带产荔枝,每年四月即成熟,曾是盛名全国的“火山荔枝”。山下江边的丙穴,产嘉鱼,状如小鳍鱼,味极美,春末尤佳。全国著名之嘉鱼,始产于此,后繁殖各地。唐代诗人沈桂期对此曾有“身经火山热,颜入瘴江销”的诗句。此处火山夕焰成了梧州八景之一。 感叹梧州的发展变化,有诗为证,仿毛泽东主席七律《答友人》诗步其韵赋之: 游允升塔 锦屏山上彩云飞, 南山观下火焰微。 梧王埋剑千年事, 冲霄洒雨啖荔枝。 西江波涌千层浪, 梧州人歌动地诗。 莫道允升梦寥廓, 八桂大地尽朝晖。 Tags:
游允升塔
|
一共有 6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