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贵港城区郁江边发现明代石刻,距今约600年!
贵港城区郁江边发现明代石刻,距今约600年! 文/ 杨旭乐 郁江,古称郁水,是华南巨川,更是贵港母亲河,在贵城河段江中心曾有数处著名的礁石浅滩,自上而下分别有蓑衣滩(今贵港航运枢纽坝址)、牛皮滩(今贵港西江大桥江心桥墩)、白鹤滩(罗泊湾安澜塔渡冲江口附近)。 ![]() 此外,在贵港城区郁江两岸江边,尤其是在北岸江畔还有不少巨型礁石,成为古人用于刻字记事的天然材料,但凡刻有文字或图案的郁江礁石都从一块自然的石头自动切换成拥有人文历史价值的地方古迹! ![]() 这些郁江边的礁石摩崖石刻群成为贵港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标注着贵港地方文化历史基因的烙印,如著名的“紫水”石刻,“龙泉”石刻,“过渡莫争船石刻”石刻,“泰山石敢当”巨幅石刻,“文明”石刻,等等。这些石刻铭文均与贵港历史地理、人文风土密切关联。 ![]() 上述郁江石刻铭文在地方旧志大多有出处记载,“紫水”石刻为清乾隆贵县知县石崇先(四川广元举人)所题,“过渡莫争船”为清康熙贵县贡生曾光国所题,“泰山石敢当”石刻与“过渡莫争船”石刻同在大南门外江滨的一块巨型礁石上,且均为双钩笔划竖列,疑同属清初石刻。 ![]() 在众多郁江礁石摩崖石刻群里唯独”文明“石刻最为扑朔迷离,因为该石刻铭文在贵港地方文献里没有确切记载,最为广泛流传的民间口碑就是晚清同治年间贵县天地会首领黄鼎凤(黄三)一家数口在城东文庙外江滨码头被斩杀,行刑地点即在”文明“礁石群。下图即“文明石”礁石群全貌。 ![]() “文明"石刻铭文正文仅有”文明“两个巨字,一目了然,但因落款长期被江水浸泡而致漫漶不清,造成贵港众多悬而未决的历史谜团之一。因该处石刻铭文在清代地方志书未有收录记载,加之地处城外东郊江滨一隅,长期以来游离于主流视线之外,未能引起官方重视及考究,坊间论及也仅限于与黄三有关云云。 ![]() 因何被刻上"文明”两字?这是谜团之一。所刻年代为何朝何代?这是谜团之二。题字者为何许人也?这是谜团之三。以上谜团问号,笔者曾收集有民间各界人士不同的解读。清末(1905年)慈禧太后颁布谕旨,下令废止凌迟、枭首、戮尸等残暴刑罚,故邑人在当年(1864年)凌迟黄鼎凤行刑处附近的礁石上补刻“文明”两个巨字(笔者著作《话说怀城》采用此说)。 ![]() 至于落款铭文,截止在2019年2月7日止,笔者只能辨认出“……辛酉之秋训……”六个字。清同治年号时长13年(1862—1874年),对应干支纪元,并无同治辛酉年,因此“补刻说”似是而非。为早日破解这个贵港历史之谜,彻底推翻“文明”石刻属清代石刻的民间论调,2月8日,约上贵港书法家李同丰老师、同好韦捷一行三人前往震塘文庙外江滨的“文明石”旧址。 晚饭后,与李同丰老师在手机上在线展开对不明字体的探讨与辨识,这个过程是在已知”辛酉之秋训“的基础上进行, 颇为有趣与意外,遂全录如下:
杨:应该不会是明代那个正统吧…… 李:贵港文史翻开新的一页。 ![]() 后话,到此,文明石铭文悬案已然破解九成,最核心关键的朝代问题已尘埃落定(已具体到年份),属明代石刻无疑!至于最后一成的迷雾,即明代正统六年贵县训导是何许人也,这有待全国各地方志及各姓宗谱文献对“明代正统六年任贵县训导”记载信息的搜罗归集,尤其是外地各姓宗支簿对明代仕职的关注,毕竟明代中叶出任县训导一职的多为举人、贡生,而家族宗谱都会将本族人考取科举功名入仕途的姓名官职予以收录。贵港明代“文明”石刻的发现,对研究明代贵港地方教育、文庙建筑以及科举文化有重要意义。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