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废除简体汉字是历史的倒退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并提出了三点原因。 潘庆林委员提出的原因之一是: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恕我揣度,潘庆林委员所提的“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不外是说汉字象形与象义方面的特点。古人造字,有其时代的背景和需要,但汉字与世间的任何事物一样,都面临着一个创新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创新和发展,它也必将没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其实,即便是繁体字,它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的,期间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任何改革都是一种尝试,它不可能完全彻底地毕其功于一役。所以,“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的现象在所难免。但是,也不能因此而以偏概全和因噎废食,如果过分强调某个字或某些字的意义而去否定沿用了几十年的改革成果,那是很不可取的。 文字的主要功能应该是交流而不是它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交流上的方便与否应该是决定文字笔划与造型取向的关键所在。可以说,过分强调某个字或某些字的意义,无异于要让现代通俗的文字表达方式回到艰涩的文言时代。 因此,我认为以这点原因作为支持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理由之一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潘庆林委员提出的原因之二是: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 诚然,从书写的角度上讲,“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是不言自明的,而说“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那就未免过于大意了。中国大陆13亿人口(其中8亿多是农民),能用电脑输入汉字和只用笔来书写汉字的人到底各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是,即使是能用电脑输入汉字的人也不可能完全生活在电脑上,他(她)也需要用笔写字,所以也一样会出现“繁体字太繁琐”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以这点原因作为支持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理由之一很牵强。 潘庆林委员提出的原因之三是: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两岸统一是个大命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多种因素和合力共同作用,而汉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会对两岸统一起到一个明显的纽带作用。 说“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我想这在更大的程度上是考虑和照顾到台湾同胞的现实与感受,而其实,在台湾也依然有很多人认同或使用简体汉字(这从两岸网友在网络交流方面可以看出)。在考虑和照顾民众感受的问题上,要从客观现实出发,既要考虑和照顾少数人的感受,更要考虑和照顾多数人的感受,而从两岸人口数量的对比上看,对少数人的感受的考虑和照顾我觉得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说台湾要为繁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这的确令人费解。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两岸的繁体字同根同源,而假如台湾将繁体字申请到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不也一样是中国人的骄傲和中华文化的骄傲吗?怎么说这是“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了呢? 因此,我觉得以这点原因作为支持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理由之一很勉强。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从繁到简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因此我认为,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将是历史的倒退。 附:潘庆林委员:用10年时间恢复使用繁体字
(原文出处:人民网 文章链接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8903214.html) |
一共有 9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