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第三十四篇读后感——读《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随笔
第三十四篇读后感——读《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随笔
君子不器,遵从内心
断断续续,这一个系列,写得好艰难。
昨晚,收到学生升辉的微信。
升辉准备文理分科了。
他发来了成绩单,问:
祝老师,你说我适合读文科还是理科?
印象中,升辉文理算是平衡。
男孩子当中,升辉的文科算是挺优秀的。
我的回答是:
遵从内心。
是的,理科专业选择、就业范围会大一些。
但,还是请遵从内心。
不功利地去选择。
在这个基础之上。
我觉得无所谓文理。
君子不器。
文理不能限制一个人
专业也不能。
一个人重要的是综合素质。
学习能力。
只要保持永不枯竭的学习力。
才可能不迷失在人生路上。
好,今天尝试着在黄昏写《道德经》读后感。
不要一层不变,要学习着随时变化。
也要学习着以不变应万变。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参考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 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 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 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罗大伦的极简解读: 想到大家都来顺服你,那么请放下私利。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都是存在的。 人的确可以和大自然相通。 世界万物绝不是仅仅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这些内容。 里面还有更深的规律在里边。 这有可能是我们智力所无法判断的。 你在想什么,别人是知道的。 多分享自己的提升。 多感谢《道德经》。 小溪是去投奔江海的。 殊不知是小溪成就了江海。 这一章当中,罗大伦博士讲到了他的朋友梁东。 梁东曾做过凤凰卫视主持人。 之后到百度当过副总裁。 后来自己创业。 喜欢中医、国学。 梁东说过这么一句话: 这事特别奇怪,我做事但凡是为我做什么事,这事就、肯定成不了。 肯定困难重重。 我一旦发心为大家。 这事,我为大家能做什么什么。 我这心念一动,八方震动。 立刻就会各种资源来了。 各种人跟你来对接来了。 各种条件提供来了。 “道”是什么? “道”就是无我利他。 罗大伦又举了王石的例子。 万科的王石在企业做到一定的高峰的时候。 他离开自己的企业。 把精力放到其他地方。 有人说,他是为了提高自己。 当年王均瑶去世给王石的打击特别大。 他开始困惑。 开始觉得生命第一。 赶紧锻炼身体。 但,其实锻炼身体和管理企业并不矛盾。 谁的人生都有困惑。 能拯救自己的别指望别人。 别人有别人的人生。 也累,也困惑,也负重。 所以,还是学会自己拯救自己吧。 多读书。 深度阅读。 阅读是会为我开启一扇智慧之门。 许多问题。 会在书中找到可借鉴的智慧。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