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2009-06-04 15:34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要点(二)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复习资料(二)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时间: 19世纪60年代 到 90年代 。 2、主要措施: (1)前期以“自强 ”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如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 和满洲贵族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 (2)后期以“求富 ”为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以辅助军事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 开办的轮船招商局 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 ,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 和 湖北织布局 等。 (3)筹划海防 ,到80年代中期,建成北洋 、南洋 、福建 三支海军。 (4)办新式学校 培养翻译 、军事 和科技 人才,还选送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 1、破产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 。 2、破产原因: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它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也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②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③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 ;④根本原因: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时间: 19世纪六七年代 ) 1、原因: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 。 2、主要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 3、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软弱性 。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时间: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先于中国资产阶级而产生。 2、早期无产阶级主要产生于外商企业 、洋务企业 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中。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1、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压迫,革命性最强 ; 2、大多来源于农民,跟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工农结盟 ; 3、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 中国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日渐强盛,封建残余浓厚,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 2、欧美列强的态度:①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②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③德法:为了乘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④俄国:虽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 3、朝鲜东学党起义 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4、中国:清政府寄望于各国“调停”,而不认真备战,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 5、 1894 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 袭击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 二、战争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经过 (1)第一阶段(1894年7月到9月):主要战役:平壤战役 和黄海战役 。 (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到第二年4月):主要战役:辽东战役 和威海之战 ,其中在威海卫 战役中,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原因:①清政府:统治腐败,不认真备战,寄望列强调停;②慈嬉太后:正在筹备她60岁的“万寿庆典”,希望对日本和平了结 ;③李鸿章:顺着慈嬉主和的态度奉行避战求和政策,也是为了保住他的实力基础——北洋舰队 。 (2)表现:战前不作准备 ,战争爆发后“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四、三国干涉还辽 1、三国干涉还辽原因:《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侵华权益 。 2、俄德法对日干涉结果: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赎辽费” 。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国人对割台的态度: 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斥责清政府投降卖国 。 2、台湾人民公推刘永福 为反割台斗争的领袖。 3、意义: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 第七节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 2、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以及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 登上历史舞台。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派:(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2)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主要著述: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 (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 3、从宣传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标志: 1895年“公车上书” ;(2)1895年夏,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 》, 接着,强学 会等维新派政治团体纷纷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等问题进行。这场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 同封建主义思想 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 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 2、1898年4月,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救亡团体保国会 成立。 3、变法开始标志:《定国是诏 》的颁布。内容(详见课本)。 4、对变法内容的评价: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西学的传播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因此,这次变法受到民族资产阶级 和开明地主 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 的支持。但是,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 、开国会 、定宪法 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 五、戊戌政变 1、慈嬉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阴谋。 (1)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2)控制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 。 2、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嬉宣布“临朝听政”,变法失败)。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意义:(1)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 (2)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 (3)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对封建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2、失败原因和教训 (1)败因: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进攻面前,他们又寄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 (2)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兴起于山东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 ;②山东农民有组织基础(义和拳流行) 。 2、1898年秋,赵三多领导冠县起义 ,竖起“扶清灭洋 ”大旗。 3、评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的 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 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但是,有很大局限性,“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 色彩。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1899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 为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 2、1900年春,义和团发展到京津 地区。 3、慈嬉太后改用“招抚 ”的办法。 三、八国联军侵华及其暴行 1、八国是英、法、德、美、俄、日、意、奥(奥匈帝国) ,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 率领。 2、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成立的殖民统治机构是都统衙门 ,占领北京后,又设司令部 统治北京城。 3、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扶清灭洋”口号不切合实际;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 (2)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