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我的货郎经历(早报在线征文)
货郎走马亦逍遥 我也有过拣摊经历,但我从未当自己是小老板,因为我那走村串户的行销方式,顶多只能说我是一个标准的“货郎”。 人民公社时代,大队里设有代销员,改革开放后很多代销员都做起了小买卖。在我还念高一时,我哥娶了一个代销员(当时已改称小商贩)的女儿,从此我哥便跟着他的岳父一起做小买卖,逢年过节时生意特别好,他们忙不过来,就叫我帮忙打理一些生意,我也因此跟他们一样成了走村串户卖小商品的货郎。 那时候我们卖的东西很杂,农民们衣食住行所用的必需品都有卖,逢年过节还卖些小食品小玩具,而我由于只能在寒暑假里帮他们,所以在我拣摊的日子里,大多卖的是过年用的鞭炮和儿童玩具,也卖些干粉丝,暑假时还卖一些香皂、洗发水等日用品。其实那时的我并不在意卖什么商品,因为“行销”里的“行”和“销”,我更在意“行”。每天晚上回到家的时候,我哥会在一本小本子里记下卖了什么,赚了多少。而我,只会回忆今天我走过哪些地方,看到哪些美景,有没有碰上有趣的人或事。 我的家乡在百色市(当时还是地区)靖西县,靖西号称“风景小桂林,气候小昆明”,旖旎的风光让我这样的小货郎每天都“徜徉于山水之间”,几乎夕夕都“沉醉不知归路”。那时还有赶集的习惯,我们行销时并非漫无目的地乱闯,而是每天都朝一个正好是圩日的市集赶,路上能卖更好,没卖完的就到圩场上租个摊位继续卖。一般的摊位租金并不高,1994年时每个“凳子”(市集里的人以凳子占摊位)才2元,工商部门再收5元,交了这些钱,我们今天的生意就可以“合法做到天黑”了。靖西县现在已开发的几个4A级景区都在南部乡镇的一些市集附近,当我哥他们看摊的时候,我会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风景名胜转悠。有时我也“放单飞”,为了去看某个较远的景点,我会批发一些小玩具乘车到那景点附近的圩场去卖,待得赚够了车费和饭钱,我就开始派发小玩具给当地的小朋友,然后让他们带我去走走看看。正是因了这段货郎经历,在十多年前我就以赶集的名义,将这些当时最本真的景点一一踏遍。 这样逍遥自在、云游四方的小货郎经历,让我到现在仍保持着出行时批发些小玩意儿作路费的习惯。2004年7月,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去贵州兴义游玩,我廉价批了两箱芒果上火车,结果在车上将一箱芒果卖出了好价钱,把本钱和车费都赚回了,于是我们便在火车过了南盘江大桥后开始给沿途各站的贵州小朋友派发芒果,一路欢歌直到万峰林,还博得当地的布依姑娘送了几个红粉粉的甜桃子给我们。 |
一共有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