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2008-02-15 01:28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9)
声明:高中历史专题复习系列是博主从各种复习资料中整理出来的,博主建议读者不要随意下载,如有从本博客下载而引发的侵权行为,与博主无关.后果由下载者自负. 专题二 中国经济成长历程: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一) 考点1-1 在屡遭破坏中艰难发展的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原因 1、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包括 、生产技术、劳动者和 四大要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前三个方面。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经过由石器、 到 的发展历程,其间,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对农具的创制和改进。耕作工具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唐朝的 ;播种工具如西汉的 ;灌溉工具如春秋时期的桔槔,曹魏马钧改进的 ,唐朝的 。 (2)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和管理技术上。灌溉技术主要表现在灌溉工程的兴修和灌溉工具的革新上。耕作和管理技术,主要表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推广新技术,其中,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 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后来还传播到南方。隋育龄时期普遍推广“ ”,适于种植高产的水稻。 (3)农业劳动力的迁移。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从东汉末开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在带去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开发。劳动力的南迁是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劳动对象的扩大。主要包括大量土地的开垦,土地面积的增加;农产品品种的增多和传播等。如北宋和明朝时,越南的占城稻和美洲的 、 传入我国,优化了我国裟品种,提高了产量,并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土地得到利用。 2、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 主要包括 和 的调整。 (1)土地政策的调整。调整的整体趋势和动机是:缓和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逐渐满足农民对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借以调动农民生产和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政府和农民的收入。以北魏实行、隋唐沿用的 为标志,各朝代开始重视满足农民对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愿望,实现了 和 的结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赋役制度的调整。主要的趋势是:简化征收手续和名目,逐渐废除丁税、杂税和户税,突出田亩税;由实物地租向 转变。从两汉的“ ”到北魏的租调制、隋唐的 、 和明清的 、 . 的“地丁银”的制度,从而逐渐废除了人头税,简化了征收的名目和手续,将税收逐渐摊入田亩中,依据田亩数进行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松驰了他们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货币地租的出现和人口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3、影响农业发展的其他因素 (1)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战乱年代,农业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和破坏;相反,在政治稳定时期,农业发展迅速。 (2)统治者的重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重视。中国古代有很多明君均实行过轻瑶薄赋、劝课农桑等积极政策,如上述提到的统治者改革“赋役制度”的举措,唐朝曾设置专职官员管理水利灌溉事业;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提出的“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均是对农业重视的具体体现。另外,有的还重视对耕作技术的总结和推广。 (3)民族间、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例如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传播,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提醒:农学著作既是农学研究的成果,也是农业生产状况的总结,它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主要有:①两汉时的《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②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③明朝后期徐光启著述的《农政全书》。其中,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二、农业发展的表现 1、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的 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 开始出现;战国时期, 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③汉代(略)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的 改进了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⑤唐朝:创制出灌溉工具 和耕作工具 犁。 (2)农作物种植推广 ①商周时期:种植五谷(稻、麦、黍、稷、豆)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吴地区、 、 流域和 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 ③隋唐时期:江南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 ④明清时期: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 .和 ,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3)水利工程的建设
(4)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①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施用 、 和 等。 ②春秋战国时期: 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两汉(略)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的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传到南方。北朝贾思勰的《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⑤隋唐时期(略) ⑥明朝:徐光启的《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宋应星的《 》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提醒: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在唐朝(包括唐朝)以前主要是依赖土地的开垦和工具的改进;北宋以后主要依赖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提高土地的播种次数。 2、近代农业的曲折发展 (1)清朝晚期: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 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村的普遍粮荒。国民政府采取“ ”、“ ”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②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3)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发展农业的举措: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把 放在第一位,开展 ,兴修水利,开垦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 的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开展 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开展 ,发展农业生产。 3、现代农业的曲折发展 (1)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引导农民开展 . 运动,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 (2)“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 ”和“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 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4)“文革”时期: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 ,国家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 稳步增长,已跃居世界首位。 提醒: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一是天灾,二是人祸。“一五”计划期间,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是天灾,即自然灾害;自1958年至1978年间,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祸,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天灾是客观因素,人祸是主观因素。纵观历史,人祸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远大于天灾。因此,正确的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农业发展的影响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1)“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2)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对文化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提醒:经济与人口、环境的关系:(1)有利的自然环境推动经济发展。(2)人口增加为封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也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人口过度膨胀,就出现人多地少,盲目垦荒,破坏植被等现象,最后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影响经济发展。(3)积极垦荒,开展土地资源是国家富裕、经济兴盛的标志,但盲目垦荒、破坏植被影响生态平衡,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重点难点透析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因此经济重心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农业重心的转移。
提醒:(1)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2)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2、近代经济重心的东移 (1)原因 ①自然因素:(略) ②历史因素:第一,两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沿海门户,我国首先是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并产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经济发展。第二、西方资本主义企业、洋务运动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沿江、沿海地区开设工厂,在这些地区涌现出一批近代城市,有利于经济变化和发展。第三、我国东部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经济文化教育较内地发达。第四、南京国民政府的企业以及新中国“一五”计划以后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③政治因素:东部改革开放较早,程度深,人们的思想观念较新,与市场经济较适应。从人为原因来看,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东部地区基础建设投入较多。 (2)过程 ①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洋务运动的开展,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的民族工业形成并发展,东部地区首先开始了以工业化为特征的近代化,并形成新的经济重心。 ②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的重心仍放在东部沿海地区,期间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经济重心暂时随之出现西移现象。 ③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的建设重心放在了东北地区,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而全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东部沿海地区。 ④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得到开发。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增加,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迅速,东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提醒:(1)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主要在农业方面;近代经济重心的转移主要表现在工业方面;现代经济一条心的转移主要表现在工业和商业等第三产业方面。(2)近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速度较中西部地区快,形成了经济重心东移的格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及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振兴战略,使我国的经济格局将日趋合理,东西部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Tags:
专题复习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