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2008-02-15 00:54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5)
声明:高中历史专题复习系列是博主从各种复习资料中整理出来的,博主建议读者不要随意下载,如有从本博客下载而引发的侵权行为,与博主无关.后果由下载者自负. 专题一 中国政治文明历程: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五) (2)发展 ①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②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③大发展:隋唐2唐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特别是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④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的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3)巩固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考点5 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 一、人口迁徙 1、古代人口的迁移
附: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还有两种流向:(1)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2)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与当地人融合,元朝时形成回族。 2、近代的人口流动 1860年《 》规定允许华工出国,实质是 。 3、现代的人口流动 (1)主要原因: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②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③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2)直接结果: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二、民族融合 1、史实 (1)春秋战国时期:通过 交流和频繁的 ,各民族和华夏民族逐步融合,这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内迁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出现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第二次高潮。 (3)隋唐时期,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4)五代、宋、辽、夏、金、元时期: 向边疆地区扩展,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 (5)元朝时:汉族迁居边疆,边疆各族大批迁往 和 ,同汉族杂居相处;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 人和 人,已被视为汉人;还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我国民族融合出现了又一次高潮。 (6)明清时期:我国境内生活着五十多个民族,为此,清政府在中央设 ,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意义:(1)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2)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3)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4)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重点难点透析 1、民族融合的形式 第一、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行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徙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徙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第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册封的“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2、中国古代民族战争的四种类型 (1)民族掠夺战争。是一个民族为掠夺其他一些民族的财富与人口而进行的战争,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如:匈奴与秦汉;突厥、回纥与唐;契丹、女真、党项与宋;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 (2)民族征服战争。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等。 (3)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是中央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而进行的战争。如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等。 (4)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这主要是指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民族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3、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关系 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两股进步潮流,二者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1)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民族逐步融合,这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北魏孝孝帝改革等,使少数民族日益封建化,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为以后隋灭陈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在纷争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完成封建化,人口流动和民族迁徙促成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为元的空前统一奠定了基础,元的统一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国家统一加速民族融合 实现大统一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往往会通过采取强制人口迁移、设置统治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实施和亲政策等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从而使分裂时期民族融合的成果得以巩固与发展。如:秦朝:征服南越后,迁北方50万人口到珠江流域,并设置郡县,加速了当地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疆地区普设管理机构并任用当地人为官;与吐蕃和亲,密切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深化了民族融合。 元明清时期:出现多向的民族迁徙,各族人民长期在统一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彼此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契丹、女真等族已经汉化,使我国古代民族融合达到顶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主要过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始于南北朝时期,以后在封建社会各阶段,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开始了我国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历程。宋元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大多完成了封建化。 (2)主要原因: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都是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不但使鲜卑族封建化,而且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逐步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契丹族封建化。党项族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和兵制,并任用一些汉人担任重要官职,接受了汉族封建文化。 (3)主要影响:①少数民族建立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首先自身封建化是前提条件。如蒙古兴起后推行“领户分封制”,使蒙古政权封建化,又通过一系列战争灭西夏、金和南宋,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满族的兴起和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八旗制度”使女真族封建化的结果。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满族在全国的封建统治。②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的客观作用是加快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进程,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考点6 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 一、对外关系的条件 1、主观条件: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 2、客观条件:国力强盛是基础;对外交通发达;交通工具进步。 二、对外关系的概况 1、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 (1)汉朝: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① 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 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 ”开通。②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 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从水路沟通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③与朝鲜、日本、越南、西亚和欧洲的往来。其中公元97年,班超派 出使大秦。166年, 派使臣到达东汉,这是中国同 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2)隋唐: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①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今天的 ,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 、 、 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 、 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 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②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 . 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③主动出访:向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及中亚、西亚、欧非派遣使节,进行频繁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 (3)宋元:政府重视对外经济交流(略)。 (4)明朝:开展积极的主动外交和反侵略斗争:① 派郑和出使西洋。 年到 年,郑和先后 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②外来侵略和反侵略斗争:抗击倭寇和与葡萄牙、荷兰殖民者的斗争。 (5)清朝(1840年前):闭关政策和反侵略斗争:①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②反侵略斗争主要包括两次 之战和中俄《 》的签订。 附:明后期开始转向闭关的原因:①从政治上说,自秦汉至明朝前期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封建帝王主张对外开放,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闭关政策。②从经济上看,封闭性的自然经济是其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这就从根本上缺乏对外交流的要求。③从客观背景看,自明朝中后期,殖民者东来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也促使统治者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 2、中国国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 (1)晚清政府的被迫开放:①1842年8月,《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的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1843年,英国又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赁 、. 和 的特权。1844年《 》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 ”;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 , ”。英国在上海攫取了最早的租界。. ②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 、 。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 为商埠。 ③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相继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1861年又设立总理衙门;外交机构被迫走向开放。 ④1885年《中法新约》规定,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 ⑤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 、 、 、 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⑥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 ”,美国提出“ ”政策,清政府进一步向帝国主义开放。 ⑦1901年,《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 ,修改商约,中央机构完全向帝国主义开放。 (2)北洋军阀政府的被迫开放: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的“ ”,广泛向日本开放;1921至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通过《 》,中国再次向帝国主义全面开放。 (3)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放:为取得帝国主义支持,投靠英美,承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中国继续向帝国主义国家开放。 (4)国民政府的外交成就:①1927年反帝斗争成果最大的是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 和 . 的英租界。②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 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取得的重要成果。 3、中国现代由封闭保守到主动开放 (1)目的:发展 。 (2)原则: 。 (3)内容: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收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4)格局: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 Tags:
专题复习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