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9日下午,我开车带着小孩沿隆百高速公路往北走,打算过了问心庙后再到下一个出口就出高速,然后沿二级路回城。当天也没有什么事,纯粹是闲逛,顺道忆往寻旧,十六年前,我的教师之路,起点便在汪甸。 1996年的那个暑假,我刚刚大学毕业,那时还处于“包分配”的时代。某天,我怀揣着原县级百色市教育局签发的派遣令奔赴汪甸初中,满以为从此我就“此生愿作汪甸人”了,谁知到校报到时校长告诉我说“专业不对,我们要的是数学老师”,我只好按着当时的标准程序走,回到了汪甸乡教委办,教委办又分配我去离乡府所在地十多公里,条件更艰苦的“乡二中”,即当时的下塘中学。第二天,我去到下塘中学的时候,校长也以同样的专业不对之理由拒绝接收,这样,还在包分配的时代,我的教师之路就走得不甚平坦。那一年的教师节,我记得央视电影频道曾播放过一部讲述乡村教师迎难从教的片子,我那时便对乡村教师有无限的景仰,也想像自己便是那样一个平凡如草的乡村教师。下塘中学离在建的南昆铁路不远,我便想像着自己将来就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和批改作业,偶尔在周末的时候邀请某位年轻女同事越过铁路爬上后山之巅遥望澄碧湖,吟诗作画,好不惬意。等铁路修通以后,在某个时间充足的暑假,邀上几位志同道合之人,徒步走完南昆铁路…… 然而,想像中那个幕天席地掬露为酒的年轻男教师仅仅存在于我的梦境中。那年的11月,我被分配到了一所县高中,七年后又调入市直高中。我现在的工作、生活,与我当年的想像相去甚远。 那天我们在汪甸出高速,恰好百色水库溯涨到汪甸,回城的路上美景不断,我在二级路上停停拍拍,我家小朋友也拿个傻瓜机乱拍。途中我在两个地方作了较长时间的停留,一是汪甸初中校门口,二是下塘小学的路口,十多年前的下塘中学已经撤并至汪甸初中,原址改为下塘小学,而原小学校园则成了软木厂。我家小朋友不知道我为何在那两地停那么久,也许在他看来只是因为当时那两地都有人在卖凉薯,而我可能想买一些罢,他知道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却不知老师还分乡下和城里,更不知道两者间无论在工作上或生活上的天差地别。很可惜我们到下塘的时候两台相机都没电了,没在下塘拍到什么。近段时间央视新闻联播常常看到“寻找最美教师”的报道,记得有那么一位“最美”教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每天都背着所在教学点的学生扶梯爬崖去学校上课。我想,那位“最美”教师也是因为当地条件所限,否则那样做并不美。试想,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塑造这样的最美教师而特意“保持”那所学校的艰苦现状,还请那位老师到处巡回演讲,那不是讽刺么? 站在今下塘小学的门前小桥上畅想,纵使当年我真成了下塘中学的一名教师,现在“想作艰苦从教的最美乡村教师已不可得”。是现实击碎了我的“最美”梦。但是,梦碎的我必须感谢地方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精诚努力,正是他们,让我们的教师队伍回归本真:与芸芸众生一样,我们都是有权且敢于追求幸福的人。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教师,你可以对艰苦办学条件下的“最美”教师作一番意念苦旅,但你无须掩饰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才无愧于你的“教人求真”!
汪甸中学校门,16年前不是这样子的,要先上一段土坡才进校门。当年的旧桥跟现在的新桥合一块了,通车的却只留半幅。榕树下卖凉薯的农民。我问了一下,每斤一元。汪甸街景,第三张相片中二层的旧楼,16年前我就看到了,有次正好赶上街天,当时楼前有人卖栗子才8毛钱一斤。
这些房子应是外墙亮化工程的获益者了。16年前乡教委办就在这栋楼内。从汪甸往百色城方向走出大约一公里,看到百色水库的水涨到这里了。好可爱的小盆友。
南昆铁路。
一共有 6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