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
感受黑旗军,感受刘永福
黑旗军,中国十九世纪末的一支地方武装,以七星黑旗为战旗,因以得名。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1867年清军的进攻迫使黑旗军进驻保胜(今越南老街)。后在抗击法国侵略越南(中法战争)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将领刘永福(1837年—1917年)曾被越南国王授予三宣副提督之职。协同老将冯子材的部队,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形势,迫使挑起战争的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刘永福返回中国后被清廷下令解散。甲午战争中黑旗军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编组,仍由刘永福率领,进驻台湾岛。后日军侵台,因战局受困,将士大多战死。 ![]() ![]() ![]() ![]() ![]() ![]() ![]() ![]() ![]() ![]() ![]() 刘永福原名建业,字渊亭。1837年出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8岁时,随父流亡到广西南部的上思县。他从13岁起在左江当船工,又曾一度流浪到越南芒街做工,备受困苦。1857年,他加入了广西天地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来刘永福气领导的黑旗军天地会的一支,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故称黑旗军,基本成员是贫苦农民。 19世纪60年代移到滇越边境一带,逐渐扩充到两千多人。1873年法军侵入河内,刘永福黑旗军应越南政府邀请抗法;1883年取得纸桥大捷。中法战争爆发后黑旗军在越南的山西等地抗法,翌年,刘永福接受清政府给的“记名提督”头衔,成为清朝的官员。 1882年4月,法国又进攻越北,直窥我国云南。刘永福率黑旗军三千人。两军相遇于河内西面的纸桥,刘永福见敌人在武器上占优势,决定采用伏击战,取得纸桥大捷。越南国王晋升刘永福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8月,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以后,收编了黑旗军,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1885年3月,黑旗军同云南农民,越南人民义军配合作战,取得临洮大捷,乘胜克复十数州县,战后,清政府调刘永福人关。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任命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率黑旗军渡台,驻守台湾。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刘永福率黑旗军与徐骧义军联合作战,黑旗军英勇作战,绝大部分光荣殉国。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刘永福和台湾人民坚决反对清王朝把台湾岛割让给日本。刘永福孤军奋战,弹尽粮绝,后化装潜回大陆,晚年住在广东,1917年病逝。 ![]() ![]() ![]() ![]() ![]() 文字整理:乔老爷 图片提供:刘喆 2013年8月 |
一共有 1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