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用户ID:  64242
用户名:  Q太阳之子
昵称:  太阳之子

日志分类

日历

2024 - 9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 2024 - 9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24-08-18 12:11

驮娘江追古

太阳之子
供职于文化部门,从事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研究

        一条清澈的小河从陡峭狭窄的山壑中流出,穿过田野,流过村庄,在连绵起伏的山林间蜿蜒穿行。
        这条小河便是驮娘江的源头,也是珠江的主源头之一,发源于广南县底圩村的梅山。七弯八拐,迤逦盘桓,将近一百公里后,到达西林县城,再经过定安、福达等地后,在田林县一个叫八嘎的地方与西洋江交汇,尔后称剥隘河、禄福河,注入右江。
        从发源地底圩至八嘎全程约二百七十千米。
        底圩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这里的壮族村民管这条小河叫“达娘”,在当地壮语中,“达”是河、河流的意思,“娘”是小的意思,“达娘”意即小河,经过音译取汉名后,便成了“达娘”或“驮娘”。又由于当地部分汉族“n”“l”不分,“娘”被念成“良”,因此从底圩到小八达(广南)一段的名称也被称为“达良河”。总之,“达娘”、“达良 ”、“良”、“驮娘”的本意都是小河。
        事实上,这条河在底圩一带的确很小,简直就是一条小溪。
        流至西林县城之前,驮娘江主要有以下几条支流:
        第一条是发源于广南县洛里乡一带的清水江,交汇口在小八达(广南)当地。第二条是发源于广南坝美一带的达央河,交汇口在距小八达(广南)一个多公里处的坡舍屯。第三条是发源于西林县老肖屯一带的坝于河,流经那力、法设、坝圩等地后从底仙村注入。第四条是发源于西林县泥洞村的泥洞河,交汇口在西林县土黄村。第五条是花贡河,花贡河与龙英河在西林县城城郊交汇后注入。
        流经西林县县城后,主要有以下几条支流汇入:流经那劳的那劳河、流经定安的那闷河和流经者苗的八中河等。
        关于驮娘江的记载,首见于《汉书》,《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记载:“...句町,文象水东至增食入郁。”汉时的增食县大约是在现在的田阳至隆安县一带。
        明朝至清初,称同舍河。《明史. 志第21.地理六》载:“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安隆长官司...又西南有同舍河...”
        清初雍正年间由金鉷等监修的《廣西通志.卷十七》载:“同舍河源自云南广南马别山流出,至本州(西隆州)土黄甲同舍寨之东南,流入西林县界即驮娘江上流”。
        在清朝中晚期,西隆州与西林县以现在的西林县八达街与八洋屯之间的驮娘江划界,河以西属西隆,河以东属西林。属西隆的河段称清水河,属西林的河段则称驮娘江。由赵尔巽为总担纲编纂的《清史稿.志四十八》载:“驮娘江上流即清水河,自西隆来,东南流,右受驮门江,经治(今定安镇)东南,者文、那阳、界廷各墟水自县北合流注之。又东折南,会西洋江,入云南土富”。
        有部分清朝史籍(如《大清一统志 》等)记为“防娘江”,大概“防”字系“陀”或“驮”字之误,因为这些书籍将渌陀河、陀闷河等河流也记成了“渌防河”、“防闷河”。
        数千年前,驮娘江两岸广袤的大地上,村寨寥落,人烟稀疏;淫雾缭绕,瘴气弥漫,古木蔽日,奇兽满山。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这里的人们凭借顽强而持久的毅力、深邃而朴素的智慧、真诚而广泛的团结,度过了处处充满危险的漫长而艰辛的部落时代,创建了一个足以与外部强敌相抗衡的国度。
        这个国叫句町国。句町国的人民有着勤劳智慧、朴实善良的本质。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战火的洗礼,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天灾人祸,经受住了无数的磨难,同时也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最终孕育出了灿烂的句町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条风光旖旎、清波荡漾的驮娘江两岸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载入中华史册的历史大剧。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战祸频仍,狼烟不断。句町国国王亡波应汉昭帝征召,率部征伐并平息了益州的姑缯、叶榆地区的叛乱,立下战功,被封为句町王,句町国也因此从侯国升为王国。
        公元九年,王莽簒汉后,将众多王国贬为侯国,句町王国是其中之一,这时的句町王叫邯,邯不服贬,对王莽政权产生怨恨,遂动起刀兵进行反抗,牂柯大尹周钦通过诱骗手段杀了邯,邯的弟弟承攻杀周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朝廷派军队前来镇压,被邯军打得丢盔弃甲,死伤累累。随即,周边郡县的少数民族也纷纷造反,益州大尹程隆被杀,王莽急令平蛮将军冯茂调集蜀郡、犍为郡一带的军队持续进行镇压,血雨腥风,尸横遍野,军队和百姓因疾病而死者近七成,历时三年之久,依旧未能平息,王莽政权倒台、汉朝复兴后,句町又恢复了原来的王国地位。
        据史籍记载,后汉时句町仍隶属牂柯郡,三国时隶属蜀汉兴古郡,到晋朝时一直以王国形式存在,直至梁末(公元556年)。梁末之后就见不到记载了。句町王国在历史上存在至少600多年。
        数百年后的元朝延祐年间,岑氏家族出了个岑雄,岑雄头衔是“左江来安路总管、洞兵万户”,其长子叫岑世兴。
        延祐六年(1319)六月,岑世兴从田州(今田阳区)一带向西扩张,占领了唐兴(即今百色唐兴)。
        泰定元年(1324),岑世兴获元朝廷授予怀远大将军、沿边溪洞军民安抚使、佩虎符兼广西右江来安路总管等衔职。
        第二年,即公元1325年十月,岑世兴就和他的二儿子铁木儿(也作“特穆尔”)率军袭击上林州,原上林州首领侬道贤战败。此后,这一带便成了岑氏家族的天下,改为上林峒,治地就在驮娘江边的上林(今田林八桂)。
        明永乐七年(1409),明朝廷将上林峒升为上林长官司,划归广西布政司直辖,剥夺了泗城州对上林的管辖权。
        上林长官司首任土司为岑子成(也叫岑成)。
        土司是世袭制,代代相传。岑子成及其后裔任职时间分别是:
        永乐四年(1406)岑子成
        洪熙元年(1425)黄娘召
        宣德元年(1426)岑志威
        宣德五年(1430)岑世荣
        正统六年(1441)岑志威
        成化元年(1465)岑志杰
        史料明确记载的上林岑氏土司宗支世系为:岑雄--岑恕木罕--岑善忠--岑子成--岑保--岑志威(无嗣)、岑志杰、岑志海--岑宗防(荫)、岑瑶。
        明成化元年,即公元1465年,驮娘江边的上林长官司发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大事。彼时泗城州土司岑豹势力极为强盛,为了永久性地占有上林,亲率数万兵马包围了上林长官司,上林长官司土司岑志杰率众抵抗,数日后终于不敌,一家人几乎被屠戮殆尽,只有岑宗防(也有史籍记为岑宗荫)和岑瑶幸免于难。后来岑宗防一直下落不明。二十多年后,岑瑶又被泗城土司岑接诱骗至泗城,用药毒死。
        明嘉靖初年,田州土司岑猛以岑接非岑氏血脉为借口攻打泗城,泗城土司岑接战败,一家人又被屠杀,自此泗城州的势力大大削弱。到了崇祯年间,由于中原农民纷纷起义,明政权已岌岌可危,无暇顾及边境土司事务,广南土司侬绍周趁机攻夺上林,双方展开激战。结果以潞城甲归泗城,渌驮河以西六甲归属广南。此后,两地土司还继续进行旷日持久的争夺战,驮娘江两岸刀光剑影,战云密布多年。
        自从明成化元年(即公元1465年)岑豹屠杀了上林岑氏家族后,上林长官司就再也没有了土司。从学术上讲,所谓的岑瑶土司、岑桂荣土司、岑密土司之说、“上林长官司被迫西迁至那劳 ”之说只是岑氏族谱里的私家之言,并非历史,没有依据,与史实相孛。
        为完善上林长官司建制,明朝庭也曾多次寻找上林土司的直系后裔继承上林土司职位,一直未能找到,上林长官司便一直由流官吏目代掌,直至清康熙六年(1665年)改土归流。
        康熙六年,清廷施行改土归流政策,将上林长官司改为西林县,同时将治地从上林(今田林八桂)移至者角(今定安镇)(见于《大清一统志.45》)。
        历史走到雍正时期。
        雍正六年(1728年),由于不满清廷官僚的盘剥压榨,颜光色、颜光东兄弟俩在八达驮娘江边树起起义大旗。
        举行起义誓师大会后,颜家兄弟以高山为依托,在山顶建造寨栅,依山势构筑阵地,砌炮塔、围囤子,深挖堑壕,遍扎竹签,严阵以待,准备与前来镇压的清军进行殊死博杀。
        广西提督田畯闻报,在上奏朝廷的同时率兵马前来捕剿,一时间,驮娘江岸上兵丁拥挤、人叫马嘶,鼓角不断,呼声震天。
        田畯的发起多次进攻均被二颜击退,死伤惨重。
        田畯无奈,奏报朝廷,一边命泗城、上林兵马前来增援,一边请求广南、罗平、贵州等地发兵共同围剿。激战数月仍不能取胜。
        雍正闻报,大吃一惊,急命云贵总督鄂尔泰调发大量的滇黔兵马前来协助围剿,几个月后,二颜被内部叛徒所害,才镇压住了这场起义。
        镇压这次起义,清廷共动用了多少兵力呢?
        据田畯给雍正的奏章,3月28日,田畯部下常显虎领兵800,田州岑应祺带兵700,西隆州知州带兵800,驻扎在弄髙的西林县知县韩三善领兵1000,加上原来就驻扎在八洋的营兵,合计已超过3300人,从四月至八月,又陆续増添了广西提镇各标官兵1654人、贵州安笼(即今安龙)官兵2554人,云南广罗协会同广南营兵2200人,前后三省共发兵9700人以上,战斗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该事件发生后,清廷将八达寨升为州同,长年驻扎大量兵马。
        清咸丰三年(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西林县境(县治在今田林县定安镇), 打着宗教幌子,从事一系列犯罪活动。
        三年之后,西林知县张鸣凤接获村民控呈,经过反复调查核实后,将马赖及其不法狂徒二十多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等2人死刑,其余罪犯也一一进行惩处。
        此一事件成了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之一。
        道光九年(1829年),驮娘江边的那劳屯,诞生了个岑毓英。
        岑毓英十四岁赴广南县城就学,十七岁回西林县城定安参加科考,取得好名次,而后赴泗城应府试,也获得好名次,两个月后又赴奉义州(今田阳区境内)应院试又取得好成绩。
        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这一年岑毓英22岁,正值青春鼎盛时期。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县衙发文指令岑毓英在那劳举办西乡团练,岑毓英先是婉拒,后经县衙多次恳请,才捐出家资组建了一支数十人的团练队伍。
        岑毓英统领的团练队伍纪律严明,训练有素,颇具战斗力,先后在西林及西隆、广南、师宗、凌云等地擒捕陈三、李发科、王福、李亚狗等数十名等当时所谓的“冠目”,为当时的县衙立下不小的功绩。
        由于讨捕成绩斐然,岑毓英得到广西巡抚劳崇光的垂青,于咸丰三年被委以西林县丞之职。
        咸丰五年(1855年)年年底,由于县境治安状况趋于稳定,岑毓英向县衙请求撒团归农。
        次年,即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境内回族民众纷纷起义,由于岑毓英曾在云南就学多年,熟悉云南情况,也交了不少云南朋友,于是决定招募兵马,前往云南投效清军。此后便一路冲杀,官阶不断升迁,直至云贵总督、兵部尚书。
        光绪二年(1876年)十一月,母亲(后母)病世,岑毓英回家办理丧事,阔别乡土二十年后,重新回到驮娘江边。
        次年正月,岑毓英主持修建了岑氏宗祠、创建了学堂。
        在家乡住了两个多月后,岑毓英于光绪三年(1877年)二月再度离开了那劳,从此便一云不复返,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昆明病逝,再也没有回到驮娘江边。
        驮娘江之水日夜流淌,千年不息,孕育了淳朴、智慧、善良的一方百姓,也孕育出了顶天立地,雄霸一方的豪杰。
        如今,横跨在驮娘江上的一座座水电站在源源不断地输出灌溉之水和生产生活用电,驮娘江的清水依旧在为沿岸百姓默默地奉献自己的温柔与慈爱。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1) |  浏览(16773) |  收藏 |   本文固定链接 | 推荐
一共有 1 条评论
CUANGWUREN 2024-08-20 15:26 Says:
赞!
发表评论
已有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