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文章列表 --> 中国知青系列
[置顶]知青张扬与其小说《归来》
提示:张扬被定为“反革命”,亲属好友广受株连,办案人员在他插队的地方,组织召开“声讨会”,挨家挨户收集农民的印章,编造所谓“控诉书”,盗用“广大贫下中农”的名义一致要求将他判处死刑。 张扬是“文革”前下乡的老知青,“文革”中两度入狱,几陷不测,他的经历在不胜枚举的现代“文字狱”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张扬的舅父周昌龄,曾任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1963年,年仅19岁的张扬,在舅父家里认识了一些科学家,听说了一些科学家如吴有训、钱学森等从海外回到祖国、从事科研的故... |
[置顶]翻阅知青小说《净土》!
“净土”是什么?“净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净土”也是人们心中的真、善、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与生态两个层面的“净土”尤其重要。为此,作者以辛辣的笔调鞭笞了生活中的假、恶、丑,赞美了真、善、美。同时,更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呼吁人们:为了美好的明天,大家都来固守中华民族的这方“净土”吧! 知青小说《 |
[置顶]李庆霖“告御状”与文革时的知青
1973年6月10日,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印发全党。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反映了其子上山下乡后生活上遇到困难。毛泽东於4月25日给李庆霖复信,寄去300元,并指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此后,中央政治局几次听取有关汇报,研究统筹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国务院於6、7月间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8月4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於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 |
[置顶]知青:失落的一代!
《失落的一代》:至今尚有八十万知青永留农村 知青运动远去,知青研究渐热。法国汉学家潘鸣啸(Michel Bonnin)先生的《失落的一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译本),乃“知青学”集大成专着。知青研究再演“敦煌故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知青运动在中国,知青学在国外。《失》着所引参考文献,外文也比中文热闹。 知青运动距今已四十周年,按说应该出现“知青学”专家... |
北大荒的知青(知青系列之六)
1968年6月18日,以“屯垦戌边”为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将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部分省属农场合编成5个师,辖58个团(后扩大发展到6个师)。这一年就有3万多城市知青成为“兵团战士”。从1968年至1976年,共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 Tags:
中国知青
|
何谓老三届(知青系列之五)
“老三届”是文革开始时候,当时在中学的高中,初中的三届学生。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老三届。这批人后来基本都当了知青,之后在文革后期还有继续从中学出去的学生,后面的几届也称为“新三届”,新三届中很多也下过乡,当过知青,老三届的下乡,基本都是到了边疆,东北的北大荒,西南的西双版纳,内蒙等。四人帮垮台后,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也就停止了。 这些老三届一般都当过红卫兵。 “老三届”这个名词产生于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是当年生活在中国城镇的,绝大多数中学生的简称,同时,它也记录了整个民族心痛的一段历史。 稍微上了一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老三届”指的是在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他们在接受文革... Tags:
中国知青
|
内蒙古的知青(知青系列之四)
1969年全年内蒙古兵团共安置知识青年50843人;按照当时的衡量标准,其中出身好的知识青年占了85%;女知识青年占53%: Tags:
中国知青
|
新疆的知青(知青系列之二)
一九七九年初新疆知青在云南知青胜利返城的消息鼓舞下,迅速行动起来,奋起抗争,历尽艰难,其付出的代价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云南知青,却以失败而告终。查阅资料,与云南作比较,以为如下: Tags:
中国知青
|
广东的知青(知青系列之三)
1968年,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实际上,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到1970年底,广东省上山下乡的知青已达40余万人。 龙江农场,位于海南岛白沙县黎姆山霸王岭以北的平川地带,占地103平方公里,组建于1956年。1969年改编为军垦农场,1974年回归农垦系统下,恢复龙江农场的称谓。1965年起,来自广东和海南各地的2000多名知青,伴随着全国知青接受领袖号召上山下乡的脚步,告别母校家人,来到龙江农场开始“结合工农、屯垦戍边”的知青生活。 往 事 Tags:
广东知青
|
“云南知青大返城”的来龙去脉(知青系列之一)
30年前,西双版纳知青回城风潮迅速波及全国,几个月内,上千万知青返回城市,历时10年的知青运动就此终结,“知识青年”或叫上山下乡知青,插队知青,遂成为历史名词。 本文的“云南知青”,限于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他们总计约10万人,在全国1700多万知青中,所占比例不足百分之一,但他们的影响却大大超出云南:其一是思想文化领域,从这片红土地上走出来的有王小波、钟阿城、陈凯歌、邓贤、冯学敏、晓剑等,他们当中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二是1978年底,由云南知青发韧的大返城浪潮,最后终结了长达10年的中国知青运动,从而引发全国上千万知青像潮水般涌回城市。 Tags:
中国知青
|